-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的资源-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学质量工程网
第十四章 岩石圈的运动
目的要求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对全球动力学认识是地球科学的重大进步。它是在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求学生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所认识了解课时:学时授课内容授课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应放在教学方法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并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讲授重点内容提要continental drift)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的两岸明显的对称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大陆漂移说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2、基本内容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图14—1)、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图14—2)。由于当时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知识的局限,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
图14-1 大陆漂移的古生物证据
图14-2 大陆漂移过程
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二、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性的科技协作和海洋地球物理和深海钻探的诸多成果,使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曾经一度衰落的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有力证据,相继提出了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新的学说,建立了新的地球观。海洋调查与全球地球台网工作共获得四个主要成果:发现了大洋脊扩张带、贝尼奥带、转换断层以及相当新的洋底沉积物。据此,赫斯(H.H.Hess,1906~1969)和迪茨(R.S.Dietz,1914)最早提出海底扩张。海底扩张的重要事实是全球大洋脊的存在以及洋脊两侧海底磁异常条带,各大洋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12厘米每年。
(一)、板块的概念及其分布
上述新资料与新成果的发现,为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重要成果,系统地阐明了岩石圈活动与演化的重大问题。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岩石圈漂浮地软流圈之上。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圈层,可划分若干大小不一的巨大块体(图14-3),它们可在塑
图14-3 全球板块构造图
图18-4 板块边界类型
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了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格局。
1968年,法国X·勒皮雄(Le pichon)将全球岩石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图14-3)。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以外,大都包括了陆地和海洋。每一个板块中以可根据其他特征划分出次一级的板块,这些大大小小的板块拼接起来就构成了全球的板块构造。
(二)、板块的边界类型和运动特征
板块边界类型有三种:
1、离散(洋脊)型:为大洋中脊、中隆和大陆裂谷系统,主要表现为一条长大的裂缝,是岩石圈拉张开裂并离散的地带,也是软流圈物质溢出上涌之地带(图14—4A)。
2、碰撞(海沟)型:为大洋中的海沟和岛弧以及它们与大陆之间的碰撞带,是一种挤压汇聚型边界。当两个板块相向对冲、俯冲或碰撞运动,其结果必然有一个较轻的板块仰冲叠置,较重板块发生俯冲消失,故为板块消亡地带。(图14—4B)
3、平错(转换断层边界)型:为横切或斜切洋脊并错断洋脊的一系列高角度平错断裂构成。在两洋脊之间的相对运动属于剪切错动,在两洋脊之外,则为同向错动,故称为转换断层。
(三)、板块运动机制
大量资料表明:洋脊在不断地扩张分离,新板块在不断地形成和扩张,海沟岛弧又在不断地汇聚,使老板块消亡……,新的熔融物质以从深部回归到洋脊处,再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如此形成地幔物质的对流,大洋板块 就在此过程和运动不息。但深部物质对流过程状况仍然不明,板块运动机制尚在探测和研究之中。
1、对流的规模:一是认为只在软流圈中发生对流;二是认为在整个地幔之中都存在对流。
2、地幔柱的假说:认为地幔中存在一种呈圆筒状的物质流(地幔柱),它把地核附近的物质和热量带到软流圈中,形成对流并驱动板块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肝癌教学演示课件.pptx VIP
- 4.《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2〕93号).pdf VIP
- 2银保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版)数据结构一览表.xls VIP
- 课件:第一章 导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pdf VIP
- 地产返租协议书范本.docx VIP
- CJJT 281-2018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doc VIP
- 2025年中级(四级)设备点检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真题卷(后附答案及解析).docx VIP
-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pdf VIP
-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ppt VIP
- Simcenter 3D电子行业推广策略.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