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节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幻灯片.pptVIP

第一章节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幻灯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国维——外界的刺激是文学和哲学发展的动力 “我国人之特点,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方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 《红楼梦评论》(1904)——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来衡量《红楼梦》 林纾小说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①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比较真地了解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及西方的国民性; ②使大家“知道欧美也有所谓文学,亦有所谓可与我国的太史公并肩的作家”; ③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开中国近代翻译世界文学作品之先河。 林纾小说的序跋,可以称之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的札记。 1907年,鲁迅《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 《摩罗诗力说》发表,标志着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 2、比较文学在20年代的兴起 1919年,章锡琛翻译(日)木间久雄《新文学概论》 1920年1月,田汉《诗人与劳动》 宗白华 1919-1925年,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古典——浪漫——写实—新浪漫:《中国神话研究》开现代中国整理研究神话之先河。 1920年,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红楼梦新谈》 1923年,《希腊文学史》:《荷马史诗与中国文章比较》——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最相近似 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的比较” 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冰心《中西戏剧比较》何基《中西文艺复兴之异同》 梁实秋《歌德与中国小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 赵景琛《鲁迅与柴霍甫》《柴霍甫与安徒生》《中西童话比较》《中西民间故事的进化》 3、三、四十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1929年,(英)瑞恰慈I·A·Richard在清华开设“比较文学” 瞿孟生P·D·Jameson《比较文学》 1931年,傅东华翻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1937年,戴望舒翻译(法)梵第根《比较文学》 (日)长泽规矩也《中国小说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之一般》 (日)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 (美)勃洛克夫人《东方、西方和小说》 陈寅恪对文学比较中出现的穿凿附会的比附提出尖锐的批评 《三国志曹操华佗与印度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诗歌戏剧领域的中西比较: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长篇诗在中国为何不发展》(1934) 钱钟书《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1934) 《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1937)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中外文学关系影响研究: 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陈铨《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中德文学关系》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鸟瞰” 40年代的成绩: 闻一多《律诗的研究》(1922)《文学的历史动向》(1943) “文化汇合论” “真正勇于‘受’” 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1941) 洛蚀文(王元化)《鲁迅与尼采》 李何林《中西市民社会的文学的共同点》(1945) 中西诗学比较: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伍蠡甫《谈艺录》李广田《诗的艺术》李健吾《咀华二集》 影响研究:范存忠《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戏》《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思想》 “Dr·Johnson and Chinese Culture” “Willian Jone’s Chinese Studies” 梅光迪《卡莱尔与中国》季羡林《中国文学在德国》 王统照《清中叶中鲜文艺的交流》 郭沫若《中苏文艺之交流》林林《鲁迅与果戈理》冯雪峰《鲁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 4、七、八十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四卷出版,奏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序曲。“邻壁之光,堪借照焉”—双向阐发 宗白华《美学散步》(1981)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1982) 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1984) 杨周翰《攻玉集》(1984)《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98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范存忠《英国语言文学论集》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时间不长。大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港地区比大陆早十年左右。 ① 1967年,台湾淡江文学学院组织讨论中西文学关系的学术会议,台大的硕士班也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② 香港的比较文学始于六七十年代,1964年香港大学现代语文系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课程,迄今为止,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直是该地区比较文学的中心。 港台学者与大陆学者的比较 ③ 大陆:80年代的比较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复兴。钱钟书《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981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为顾问。 1982年,中国学者首次参加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