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的历史思考 一. 以“民本”为核心处理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 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1.孔子:“仁”.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老子 :“无欲”、“无为”、“无争” 4.墨子:“兼爱”、“非攻” 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 例1.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C 例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通过材料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D 例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 1.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2.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3.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 D C A 例4: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回答: 战乱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汉书》记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兆民大悦”。 结合“约法三章”的背景,谈谈你对该法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约法三章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尊重,获得人民拥护。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例5: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之。 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 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老子《褒道德经》 材料二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始。” ——《孟子》 材料三 “一困于赋,再困于役,盖已皮尽而骨存矣。” “授田干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二十一为则。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国用自无不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三段材料中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上述三段材料中的思想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赋役沉重,使人民生存艰难;减轻赋税,减轻刑罚; 给农民土地 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具有民本意识);对统治阶级实行政策(施仁政)有积极影响;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 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一. 以“民本”为核心处理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 1.汉初“休养生息” 与“文景之治” 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 3.唐初“存百姓”思想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4.清初政策调整与“康乾盛世” 例7: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