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为我而存在”的当代阐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共生:“为我而存在”的当代阐释

共生:“为我而存在”的当代阐释 侯庆双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650092)   摘 要:可以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实体或本体,行两 极性、中心论之思维;新哲学的立足 点是关系或价值,讲相关性、共生论之思维。为此,21世纪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之离合与抑 扬,作整体的、历史的与理性的反思,尤其对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原则再阐释 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而看出:人与世界关系是对象性和“为我性”的统一;实践是 历史哲学的“普照之光”,是编织人与世界关系之网的纲目;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贯注着共 生的思想。本文拟以人与世界关系之维为视角,阐述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出路:人与世界 的共生 。   关键词:人与世界;共生;“为我而存在” 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8)02-0102-05 现实观照:对峙与异化   人类历史总是走着曲折蜿蜒的发展道路,人类的传统哲学文化总是以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导致文明进步与其相反力量的对峙与冲突。近代以降,一定意义上说,西方 在人文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鼓噪和张扬下,价值主体性原则走向一个片面,即极端的维度 ——强调物我关系中的“为我性”。西方哲学曾一度走向“唯我论”。以牛顿《自然哲学之 数学原理》为标志,科学是人类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的信念逐渐形成,人类中心主义随之兴 起。结果是科技进步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并未带来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人类创造 了文明,却又成了文明的奴隶。人类力图征服自然为我所用,结果却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诸如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灾难频仍等现实问题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凸显 。人们对自我功利的过度欲求以道德沦丧、价值失范、社会失序为代价,这些已经成为攸关 文明走向、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不难看出,某种程度上这些是旧哲学的两极性、中心论思 维所伴生的“后遗症”。   二、历史反思:离合与抑扬   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漫征程中,以人与自然(世界)为轴心,开始认识自我、 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人的主体性呈现出一个蒙昧、萌芽、彰显、异化和矫正的螺旋型发展 轨迹。人类跨出物我不分的阈限,以主体的眼光对待客体、审视客体,这是人类自身的一个 难能可贵的提升、进步和成熟。从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普罗泰戈拉 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哲学曾经闪耀着炫目的人文传统的理性光辉。   一般来说,古代哲学以本体论为视角,眼光向外,寻找本体,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时只见 本体、不见自我。这种本体抑或是自然界中的现有物质,如水、原子;抑或是超越自然之上 的抽象的、理性的实体,如理念、数、存在、上帝。人的主体性仍附属于、服从于本体,遮 蔽于本体之中,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只是虚幻的、抽象的。中世纪,宗教神学之网笼罩、束 缚着人的灵与肉。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识萌发,“上帝之子”“自然之子”出现动摇,人 与世界的关系发生“错位”。可以说,在极其低下的实践水平下,消弭单极思维下的神秘异 己力量与人类的隔膜和对峙,寻求生存依托和心灵寓所,乃是划时代的曙光。近代哲学把自 然视为脱离、区别自我的客体。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质疑经 院哲学,自然被视为异己的客体力量加以认识、改造,工具理性和自然科学撼动着上帝的御 座。“我思故我在”,笛卡儿从怀疑入手,主张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把一切独断、未经实证 的所谓知识排除出去,主客二分,自我由此“游离”出来,第一次成为本体意义的精神实体 而独立存在,人类意识和主体精神开始觉醒,人与世界的关系迅速敞亮,但人与世界的关系 最终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至康德真正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他既强调主体的决定作用 ,也肯定了客体的存在,但否定思维可以达到先于自然存在的存在,并没有彻底抽掉“物自 体”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最终没有跳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泥沼。而黑格尔批判绝对同一, 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的辨证统一。费尔巴哈强调主客体的唯物 主义的统一,是在人本学框架内实现的。在实体化思维桎梏下,他并未打通由抽象通向现实 的“隧道”。“上帝死了”这是尼采借疯子之口向现代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而存 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同样出语惊人:“他人即地狱”,给当代社会贴上“恶心”的标签。   三、 未来走向:共生与和谐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自然(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某种关系。综观历史,唯心主 义和旧唯物主义,理论上都没有从神创论或先成论的藩篱中突围出来。人与世界关系的真正 统一,由马克思在“实践人道主义”旗帜下完成的。与历史上立足于超验实体谈关系相比, 马克思将关注聚焦在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上。他围绕实践观,从“人的 感性活动”,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