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多媒体全套课件刘玉海.051章节幻灯片.ppt

仪器分析多媒体全套课件刘玉海.051章节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光路 1. 光源 常用的红外光源有Nernst灯和硅碳棒。 2. 吸收池 红外吸收池使用可透过红外的材料制成窗片;不同的样品状态(固、液、气态)使用不同的样品池,固态样品可与晶体混合压片制成。 3. 单色器 由色散元件、准直镜和狭缝构成。其中可用几个光栅来增加波数范围,狭缝宽度应可调。 狭缝越窄,分辨率越高,但光源到达检测器的能量输出减少,这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尤为突出。为减少长波部分能量损失,改善检测器响应,通常采取程序增减狭缝宽度的办法,即随辐射能量降低,狭缝宽度自动增加,保持到达检测器的辐射能量的恒定。 4. 检测器及记录仪 红外光能量低,因此常用热电偶、测热辐射计、热释电检测器和碲镉汞检测器等。 几种红外检测器 以光栅为分光元件的红外光谱仪不足之处: 1)需采用狭缝,光能量受到限制; 2)扫描速度慢,不适于动态分析及和其它仪器联用; 3)不适于过强或过弱的吸收信号的分析。 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它是利用光的相干性原理而设计的干涉型红外分光光度仪。 单色光 单色光 二色光 多色光 多色干涉光经样品吸收后的干涉图(a)及其Fourier变换后的红外光谱图(b) Nicolet公司的AVATAR 360 FT-IR 仪器外观图片 仪器内部结构 3.4 试样制备 一、对试样的要求 1)试样应为“纯物质”(98%),通常在分析前,样品需要纯化; 对于GC-FTIR则无此要求。 2)试样不含有水(水可产生红外吸收且可侵蚀盐窗); 3)试样浓度或厚度应适当,以使T在合适范围。 二、制样方法 液体或溶液试样 1)沸点低易挥发的样品:液体池法。 2)高沸点的样品:液膜法(夹于两盐片之间)。 3)固体样品可溶于CS2或CCl4等无强吸收的溶液中。 固体试样 1)压片法:1~2mg样+200mg KBr——干燥处理——研细:粒度小 于 2 ?m(散射小)——混合压成透明薄片——直接测定; 2)石蜡糊法:试样——磨细——与液体石蜡混合——夹于盐片间; 石蜡为高碳数饱和烷烃,因此该法不适于研究饱和烷烃。 3)薄膜法: 高分子试样——加热熔融——涂制或压制成膜; 高分子试样——溶于低沸点溶剂——涂渍于盐片——挥发除溶剂 样品量少时,采用光束聚光器并配微量池。 3.5 应用简介 一、定性分析 1. 已知物的签定 将试样谱图与标准谱图对照或与相关文献上的谱图对照。 2. 未知物结构分析 如果化合物不是新物质,可将其红外谱图与标准谱图对照(查对) 如果化合物为新物质,则须进行光谱解析,其步骤为: 1)该化合物的信息收集:试样来源、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率等; 2)不饱和度的计算: 通过元素分析得到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并求出其不饱和度过?. ?=0 时,分子是饱和的,分子为链状烷烃或其不含双键的衍生物; ?=1 时,分子可能有一个双键或脂环; ?=3 时,分子可能有两个双键或脂环; ?=4 时,分子可能有一个苯环。 一些杂原子如S、O不参加计算。 3)查找基团频率,推测分子可能的基团; 4)查找红外指纹区,进一步验证基团的相关峰; 5)能过其它定性方法进一步确证:UV-V is、MS、NMR、Raman等。 红外光谱法动画例子 1. 正己烷红外光谱图(动画) 2. 乙烯-1红外光谱图(动画) 3. 辛炔-1红外光谱图(动画) 4. 红外光谱仪(动画) 5. 压片示意动画(动画) 3.6 激光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Raman散射: 非弹性碰撞;方向改变且有能量交换。 Raman位移: Raman散射光与入射光频率差??。对不同物质, ??不同。对同一物质, ??与入射光频率无关,与分子振-转能级有关,是定性和结构分析的依据。 拉 曼 C. V. Raman CV Raman(1888-1970) was one of the brilliant scientists of India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30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Raman Effect. (The discovery that monochromatic light ray in the incident beam can be split up into a number of components with wave length smaller or g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