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论文---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
摘 要: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看到人文内涵,想不断地深入挖掘,殊不知,这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文本贴“标签”。这种取悦于评课者、向评课者献媚的行为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鸡肋
Abstract:In the new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y teachers often just see the humanity meaning and want to dig deeply and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y tend towards an extreme—attaching a “label” to the text. This action, which pleases and flatters the evaluators, restricts the sound progress of Chinese classes.
Key words:Instrumental; humanity; chicken ribs
近来,笔者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一堂扎实、质朴的语文课,顿觉倍感清新。薛老师所执教的是三年级的《槐乡五月》,从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中,我们领略到了槐乡的美与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虽无多媒体课件辅助,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虽无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语文课堂人文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界把“语文”、“语文学科”视为工具由来已久,自新课程以来,“人文”一词在各家学说之中都推崇直至。“人文”一词的解释,中西有别,古今有别,但无论古今中外,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
不可否认,“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的专家们也一直在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的关系,即“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
一、浮而不实,误“解”人文。
我们从苏教版教材来看,编者所选入的一些课文大都是一些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深刻的文章。然而,现在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看到教材的人文内涵,想不断地深入挖掘,殊不知,这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文本贴“标签”。在一些所谓的“新课堂”上,“人文”成了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标签:不分文体,不分课型,不分具体内容,不分授课时段,时时处处均标榜“人文”,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有的教师口口声声不离“人文”,唯恐听课者(关键是评课者)不知道他的课“富含人文因素,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日前,笔者听了一节四年级苏教版国标本的语文课《李时珍夜宿山寺》,教者整堂课都在跟学生讨论“你觉得李时珍寻访药材苦不苦?”学生的回答星星点点,一鳞半爪,有“摸得着老师心思”的学生虽能结合课文内容,择其要点,但教师却没有一次让学生“沉入文本,带着理解再读读课文,体会中华文字的魅力与蕴涵”,蕴藏在文字间的睿智、激情早就被“分析”得无影无踪。课后与教者再次交流探讨,被告之“这就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主动探讨本课的人文主题呀!”试问,一节语文课从头至尾连“读”都不需要,学生如何能从字里行间感悟母语的魅力,学生又能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文本中李时珍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课吗?
二、揭开“标签”,探寻真情。
古人云“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若教师为强调“人文”而在课堂上强贴“标签”,那岂不“食之无味”。其实,“人文性”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因子”,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公开课贴上“人文标签”,实际上正反映了执教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学习者的“人”(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的是给自己打分的评课的“人”(评课者)的印象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从关注知识本身转移到关注学习者本身,而贴“人文标签”,正是执教者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是取悦于评课者、向评课者献媚的行为。当然,评课者并不一定领这个情。 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虚情假意“人文标签”岂之“毫不可惜”。
语文教学是一个“熏陶”、“感悟”、“体验”的过程,一篇好课文不“读”怎能从中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识,不“读”又怎能体会到其中带给我们的人文关怀?薛老师在课堂上就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师:你觉得槐乡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真的美吗?(指名说)
生1: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