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鲁教版语文六下第17课《失根的兰花》教案.docVIP

2017春鲁教版语文六下第17课《失根的兰花》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春鲁教版语文六下第17课《失根的兰花》教案

课题 17.失根的兰花 课时 2 累计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语言,通过探究把握主旨。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材 分析 整体感知: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 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失根的兰花》属于课内精读课文, 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寄寓原乡 情结,意象丰富,意味隽永。静心去读,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 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于这样一 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析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重点: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1.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2.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 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 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 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学法 朗读、分组讨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堂练习、作业安排) (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zhuó hè 坍 塌 嚼菜根 点缀 枯萎 栅栏 喧哗 拙重 群山万壑 àng líng xī jǚ jué chuò chuò chù 诗意盎然 飘零 晨曦 ( 咀 嚼 辍学 啜 泣 相形见绌 ) 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齐读。 4、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三)议一议,题目含义 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 1、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 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2、提问,评析。出示参考答案: ①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 ②这个字是“根”。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 3、学生读课文第⑾段, ①多媒体出示:郑思肖简介及其所画的连根带叶飘于空中的兰花。 ②文章至此点题,多媒体出示:“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教师补充有关兰花的资料:(多媒体展示) 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 —— 孔 子 为草当作兰,幽兰香飘远。 —— 李 白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