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2.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其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国家分裂的影响 C. 社会人口的增加 D. 铁器、牛耕的出现 4.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 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 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C.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7.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水平极其高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一次瓷器的展览会上,你发现了一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它属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8.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9. 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0. 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A. 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 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C.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 生产规模相当大 11.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12. 央视播出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3.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雇工 商人 占人总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成都地区 B. 明代苏州地区 C. 唐代关中地区 D. 清代的洛阳地区 14. 诗人宗泐在《清源洞图》中对泉州有这样的描述:“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15.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抑商、海禁 C. 重农抑商 D. 保护森林、渔业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