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走出劳动研究之愁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1走出劳动研究之愁城

当代文化研究 / 2012-11-7 编者按:本文有三个启发点,一是揭示劳动研究范式的西方产业关系理论根源,把“面具”轻轻摘下(可另见本站南迪一文);二是提出劳资矛盾中的建构性动力,并非只有破坏性一面,与后马克思拉克劳流派暗合;三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列斐伏尔)重提中国传统的协商“基因/明因”(另见“圆桌”刘大任一文)。劳动意味着什么,学理vs.民间,可另见本站最新快评进行对读。谢谢围观 走出劳动研究之愁城 冯同庆 盛夏的北京,多国劳工研究学者聚首,ILO(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韩裔高级顾问李昌徽(Chang-Hee Lee)即将卸任赴日内瓦总部任职。当着众多老朋友的面,他大发感慨,我驻中国6年之久,好像天天都在看到中国进步,又好像天天感觉中国劳动问题之严重,颇为惆怅。他经历过韩国经济起飞和民主化过程,是当时学潮、工潮的参与者。为中国读者熟知的韩裔美国学者具海根的《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记录的就是他们的足迹。他为韩国斗争性工会的成长甚为自豪,又对其后来形成的垄断和不妥协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中国经济改革后,一些韩国学生到北京求学,甚至读博,专攻中国劳工研究,也是希望摆脱上述忧虑,看能否在中国寻找到更好的出路。李昌徽更是想以ILO“官员”的身份,做这样的探寻。我问他赴日内瓦是否是高升了,他淡然一笑说,哪比得了在中国的工作,这里多么丰富多彩啊! 李昌徽言罢,有同感者众。澳大利亚著名中国研究学者陈佩华(Anita Chan) 尤为激情涌动,她说,我做中国劳工研究是觉得有希望,20多年研究下来,真有希望吗?怎么这么渺茫?她对中国研究的介入比李昌徽早得多,20世纪80年代因其《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和经历》(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中译出版而为中国读者所知晓,90年代其《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中译出版更奠定了她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因为抱着希望,她在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欣然转入中国劳工研究,陆续推出了被学术界公认的有分量的成果。如“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革命乎?组合主义乎?——后毛泽东时期的工会和工人运动”、“职工代表大会:治理时代职工利益集中表达的制度化渠道”、“关于中国工厂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中职工及工会参与状况的调查”、“一个中国单位社区的内部政治:国有企业职工影响企业决策的个案研究”、“国际工会运动与中国集体谈判的前景”等。 李昌徽和陈佩华的感慨,让我深受触动。我做中国劳动研究近30年,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个人在改革开放后研究中国劳动问题的一些成果,是首先经陈佩华介绍到国际上,进而与国际劳动学术界开始了交往。李昌徽常驻中国期间,与我们有多种方式的互动,彼此取长补短。我很看重这二位学者,一是他们通晓中文和尊重中国的国情,二是他们的研究范式在国际上也是前卫和务实的。 目前中国流行的劳动研究范式,源于西方产业关系理论的当代范式。本来,产业关系理论中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产生的广泛影响,其它产业关系理论被遮蔽,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又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最初的研究范式,是“无所不包”的,研究雇佣关系的所有方面。进入当代,却集中于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内容。这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推行,工会和集体谈判成为研究的重点,导致研究内容被慢慢收窄,这被称为当代范式。中国改革开放后,借鉴西方产业关系理论,多数以盛行的当代范式为重点。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劳动问题的本质,强调集体谈判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作用。运用于纺织业、白色家电业、汽车业、职业安全、群体罢工、人机比例等劳动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上述二位学者,却认为,集体谈判的作用固然不容置疑,而在中国可能有更好的选择。劳动研究中有一种共识,如果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工会的团体交涉和集体谈判来表达和确定,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流动程度、社会保障和相关制度不成熟的条件下,具有风险和对抗性(Class Antagonism)。因此,他们重视中国传统的员工参与制度,认为这与集体谈判制度结合更为理性、可行、可控、有益。陈佩华认为,中国员工参与制度属组合主义(Corporatism)范畴,通过体制内改良或调整,容纳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而达至合作,是更优的选择。她在中国的制鞋、制酒、纺织、汽车、商业等做了大量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还建言相关部门应该创新出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模式。其主要成果收入了《中国经验:转型社会的企业治理与职工民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李昌徽也有相同的分析和主张,认为人们讲到劳动关系都会想到强化工会忽视企业雇主。雇主不愿承担工人的社保障,成立雇主组织就能将风险社会化,迫使承担责任将企业和工会纳入更大的集体可以缓解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