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吏考核规章制度述评及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官吏考核规章制度述评及启示

唐代官吏考核制度述评及思考 考核,在古代称“考课”、“考绩”、“考功”等,是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主要是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什么朝代,也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统治者都以一定标准考核科责在任官吏的功过行能,并以此升降赏罚。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对官吏的选择和考察也更加重视,据《资治通鉴》卷194的记载,唐太宗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1](第十章六节唐代官吏的考课制度)。可以说唐代官吏的考核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但是,严密的考课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吏治日益腐败的痼疾,加以在执行中弊端百出,到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各占一方,考课制度也就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认真执行了。然而,唐王朝所制定的官吏考核制度,对今天的公务员考核和选官用人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唐代官吏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唐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四善”、“二十七最”。其中,“四善”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是: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据《大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的记载是: 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集,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师(师当作帅,《百官志》作“军将”)之最;十四曰礼仪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理之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十八曰职事脩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剩(《百官志》作“成”)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百官志》作“多者”),为方术之最;二十四曰讥察(《百官志》作“检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不扰(《百官志》作“市廛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肃清(《百官志》作“清肃”),城隍脩理,为镇防之最 [2]。 “四善”、“二十七最”也可以分别看作唐代考核官吏的通用标准和职务分类标准。 “四善”,简单说就是德、慎、公、勤四个字。这四条是对各类官吏共同的品德要求,即通用标准。“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也就是制订出每一类官职的考课标准,来考核各类官吏的才能。这与前代唐朝的考绩制度相比,较为详细完备 [3] 。所以说,按照官吏职责实行分类考绩,规定比较具体,目标也相对明确。此外,唐代的考绩范围也非常广泛,除了按“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考核九品以上的官员外,对九品以下的官员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如“清谨勤公、勘当明审为上;居官不急、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数有愆犯为下;肯公向私、贪浊有状为下下”。 唐代官吏考核的机构和方式   贞观三年,唐太宗颁布了考课法,中央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吏部属下有考功司,这个司就是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机构。在考功司中设有郎中、员外郎各1人,考功郎中品秩从五品上,负责京官考课;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负责外官考课。因为他们的品秩较低,只能负责四品以下官吏的考课,对三品以上的大臣,必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1](第十章六节唐代官吏的考课制度)。每个部门中由部门长官考核下属,首先是初考,并且部门长官要当着本部全体官员的面宣读考绩结果;然后再上报到尚书省总考,最后皇帝下诏派使臣重新核准后,才可确定等级。为了防止各级长官和考功司的偏执成见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唐朝又专设由六部尚、侍和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兼任的考核监校四员,其中两人称监京官考使和校京官考使,两人称监外官考使和校外官考使,分别督导对京朝官和地方官的考核工作。这个制度的创立,使得唐朝的官员考核程序比秦汉要复杂。但有利于激励和鞭策官员。 唐朝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四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等第;大考则综合四年的等第以决定升降赏罚[1](第十章六节唐代官吏的考课制度)。而考课的程序通常分两步:首先由中央官署和地方长官对其下属进行考核,然后由朝廷派员进行复考。被考官员要写一份当年功过状况的材料,并由长官在全体官员面前宣读,当众评定等级。被考人如对所定等级有异议

文档评论(0)

10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