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docVIP

2017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能够准确概括并认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方面的巨大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力量。 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会本文平实的语言中包含着浓厚的感情(悼念和赞美)。 3.学习本文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并能运用烘托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64年创立并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逝世后,他担负了整理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1889年推动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并指导它的活动。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主要作品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二、三卷等。 2.探寻背景 1844年8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会面,之后两位思想巨人结为挚友,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于英国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在葬仪上用英语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说,对马克思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以及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最后,因为是讲给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局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繁芜丛杂(wú)  诽谤(fěi bànɡ)  诬蔑(wū miè) 卓有成效(zhuó) 浅尝辄止(zhé) 诅咒(zhòu) 悼念(dào) (2)多音字 豁   给 抹 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 (1)繁芜丛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2)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3)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4)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得明亮宽敞。比喻经过别人的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变得开阔或通达。 (5)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4.词义辨析 (1)衷心·忠心 同:都是内心情感的一种。 异:“衷心”指出于内心的,“忠心”指忠诚的心。 判断正误:①赵固一矿通风队的“三心”教育:“忠心于企,真心于人,尽心于事。”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刻。(√) ②华润衷心感谢各位顾客长期地关怀支持,本厂会一如既往、尽己所能把产品做到最好。(√) (2)肤浅·浮浅 同:都表示浅,不深。 异:“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判断正误:①有人批《杨门女将》是烂片,原因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太肤浅。(√) ②感觉的东西——往往是初级的,比较表面和浮浅,却生动新鲜、活泼易逝。(√) (3) 同:都有“中途停止”之意。 异:“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半途而废”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 判断正误: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创先争优是无法取得实效、深入人心的。(√) ②现在如果要收徒弟,我一定要收那种能坚持的,不能半途而废。这草编是门技艺,也是一种文化,我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为什么明确地表明马克思去世的时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写明具体时刻,既是悼词的习惯写法,也意在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整个世界非同寻常的影响,表明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一个“最”字,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运用“讳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以及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悲痛之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