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开垦与内蒙古的沙漠化
农业开垦与内蒙古的沙漠化 色 音 沙漠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由于荒漠化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及扩张的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大会通过了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委员会”;从1993年5月起,公约谈判历时5次会议,在1994年6月17日达成共识,完成了《公约》的正式文本,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 1994-1995年我国组织了全国荒漠化普查,按照《公约》的 有关指标,编制了中国荒漠化报告,编绘了 1:250万的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指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但因为各研究者强调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土地沙漠化中哪个起主导作用的认识不同,在计算面积时把人类史前业已形成的沙漠、戈壁和风蚀地算不算沙漠化土地上有分歧。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化土地,是指人类历史时期,在包括气候变化影响的前提下,主要是人为经济活动超过土地的承受能力,已经发生退化过程的土地。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加大,沙漠化土地是在不断增加的。强调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就是强调沙漠化土地中的绝大部分如果没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压力,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是不会自然沙漠化的,在消除了人对土地施加的负面影响后,沙漠化土地可以恢复生产力。这是沙漠化土地防治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成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砍伐、垦殖、放牧以及破坏,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消失,再加上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多风、土壤疏松等,都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历史上曾是水美草鲜、羊肥马壮、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如今已沦为沙地,部分地方人类甚至无法生存。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区,大沙漠的边缘地带是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风沙活动最为活跃的沙化土地近30万平方公里. 风沙灾害加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灾难,其中人类活动是诱发和加剧风沙灾害的关键因素. 从明代开始已有许多内地贫民作为雁行式季节性移民或常住移民自发地迁入内蒙古地区,导致农耕规模扩大。在规模和程度上对内蒙古草原地区传统游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大规模开垦出现于清朝后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王朝废止以前实施250余年的关于限制汉民移居蒙地的“边禁”政策,正式开放蒙荒,并改私垦为官垦。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实施的这一所谓“新政”敞开了内地汉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区的门户,开始在察哈尔、乌兰察布等西部地区,尔后在昭乌达、哲里木等东部地区有大批汉民移居。 民国时期,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伴随从沿海各省通往内蒙古铁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使草原地区开垦规模更加扩大,除经东北地区继续移入内蒙古东部,开垦昭乌达盟东部和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东麓平齐铁路沿线地区外,也大批涌向河套西部、伊盟中部等西部地区,开辟许多不适于耕作的地区为农田。毫无疑问,不论是清朝时期还是民国时期,统治者对内蒙古草原的开垦地区都是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优质草原。 几千年来,草原牧业之所以没有被耕作农业取代,是因为气候、水资源、土壤结构、植被群落及相关的自然因素,不适宜耕作农业发展。也就是说,在气候干旱寒冷、水源匮乏、土壤沙质化的地区只有选择草原畜牧业,才能有较高的、稳定的经济收益。 蒙地放垦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冲突。这种社会冲突首先表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所谓“农牧矛盾”方面。“农牧矛盾”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农民,同以牧业为生计的蒙古牧民形成的争地矛盾,因此有人说这也是“蒙汉矛盾”。从根本上讲,这是阶级矛盾的具体反映。清末民初,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大规模的滥垦,挤占了蒙古牧民赖以维持生计的牧场,造成部分地区牧业的破坏和牧民的失业破产。 开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调整派生出来的各种矛盾,违背和破坏诸种经济的、政治的关系,必然导致这种性质或那种性质的事件发生。恰恰是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蒙地开发中没有得到适当解决,才爆发了牧民抗垦的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恢复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在牧区和半牧区进行了大量的垦“荒”。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经过三次开垦高潮:第一次是在1958年到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