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代经济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古代经济文化.ppt

江苏古代经济文化 一.鱼米之乡的农业经济 江苏东临大海、北有淮河、中有长江、南有太湖,其境内水网密布,既有大面积的平原;又有众多的丘陵分布其间,境域内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丰沛,是十分适宜农业种植的地区。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江苏先民,就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环境,亦农、亦渔,畜牧、果蔬业并举,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鱼米之乡”的农业经济文化。 1.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 《周礼.职方氏》记载:“东南曰扬州------其谷易稻”;《尚书.禹贡》亦称位于江淮之间的扬州“厥土惟涂泥”,这种“涂泥”,正是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 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种植水稻的特征,苏州太湖草鞋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夹有碳化的稻谷,经过鉴定,既有籼稻;又有粳稻。 另外,在南京庙山、无锡仙蠡墩等农业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和稻壳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粳稻,亦证明江苏南部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上述考古发现说明了江苏稻作文化的历史悠久,正因为如此,江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乃至生产、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稻作文化的痕迹。 江苏北部的黄淮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以种植旱谷为主,邳州市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碳化的粟米。 最晚在西周时期,苏北地区也能种植水稻, 《周礼.职方氏》记载青州地区:“其谷宜稻、麦”,在东海县焦庄西周遗址中,就曾出土粳稻粒。 淮北地区水田旱地两相宜,既有适合于灌溉的低地种植水稻;又有高亢的旱地种植麦子、谷子、高粱等耐旱农作物。 稻作文化和以麦粟种植为主的旱作物文化,表现出江苏古代农业文化的多样性特点。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政府曾下诏:“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从此以后,三麦成为江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三麦和水稻成为江苏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的两大品种,这一农业生产格局至今没有大的变化。 由于秋季种三麦,就改变了传统的“春种、夏耘、秋获、冬藏”的一年一熟的耕作技术,改变为一年两熟,这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清代还在苏南地区试种与推广双季稻,将一年两熟改变为一年三熟。 此后,秋季种麦,夏季后种稻,成为江苏农业的基本耕作制度。 2.充分利用水利资源 江苏水资源极为丰富,人们十分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从“火耕水耨”的独特耕作方式的发明,到兴修水利,治理水害;从在水域中自然捕捞鱼虾,到水产品的人工养殖,无不体现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发展生产的经济文化特色。 早在西周穆王时,徐偃王就从徐国为“沟通陈、蔡之间”而开挖了一条运河,此河既可以运输;又可以用来灌溉。 春秋,吴国兴建泰伯渎、胥溪、邗沟等重要的水利工程。特别是邗沟, 它沟通了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使中原与江南一水相通,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兴建了江南武进阳湖、丹阳练湖的塘堰工程。隋朝开凿大运河,唐宋以后,历代政府都很重视水利的兴修。 水利工程的兴修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内蕴主要表现在: 其一,在坚韧不拔的水利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精神和优秀品格。 其二,水利工程的兴建,充分显示了江苏先民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能力,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具备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及勘测技术、操作施工、工程管理、经验总结等方方面面的事物。 其三,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反映。由“大一统”的观念而派生出的“大水利”的认识,正是农业文化的进步。 体现社会整体和功能协调性的庞大水利工程,也只有在国家高度统一的组织和指挥下才能完成。如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更民修水利”。此时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水利建设以南直隶应天、苏、松、常、镇、淮、扬等地区为最。 此外,充分利用三江五湖之利,大力发展捕捞、养殖业,成为江苏古代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尚书.禹贡》中就记载徐州的贡赋中就有“淮夷滨珠暨鱼”。 春秋时期,在吴国都城附近有方圆数百里的“鸭城”,吴都越来溪西边有“鱼城”。 松江鲈鱼自魏晋以来就是江苏特色水产品,高邮鸭和鸭蛋、洪泽湖的螃蟹、太湖珍珠,则是江苏养殖业的典型产品。藕、莲、菱、茨菇、水芹等,至今仍是江苏人经常食用的蔬菜品种。 江苏古代先民还充分利用河中淤泥作为肥料,亦是江苏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表现。 3.大力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 江苏地区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是非常落后的,主要因为当时地多人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的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这不仅使江苏地区人口密度比以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也给江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因此,人口的迁徙,对江苏地区土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