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朗毛织

大朗毛织 大朗自古以来是农业大镇,世世代代主要靠务农为生,畜牧业也是以养猪和家禽为主,不养羊,不产一根羊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朗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承接香港毛纺织产业转移。1979年5月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毛织一厂后,大朗毛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从加工生产到自产自销,从贴牌加工到自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大朗镇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全国精选19个市县和19个镇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大朗镇列其中;同年12月,大朗被评为“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仅有2个镇获此称号。2005年,大朗镇被列为广东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3个试点单位之一和广东省首批15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之一;2007年,大朗镇被确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毛纺织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大朗镇被列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集群试点单位”。 第一 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79~1991) 1979年5月,以“三来一补”的形式在大朗大井头村开办了大朗第一家毛织企业——毛织一厂,揭开了大朗毛织产业发展的序幕本地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开始进入港资毛织企业工作,成为熟练工人。随后几年,越来越多的港资毛织企业到大朗落户,到1993年时达到100多家。 1980年代中期,适逢政策开始放宽,允许有能力的人办牌照开工厂,一些在厂里工作多年的大朗人,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技术、管理和经营,开始走出工厂,自筹资金,办厂创业。1985年,巷头村民陈晃坤与一位香港老板合作,试开办了巷头第一家缝盘厂,是大朗第一批“弄潮儿”之一。当年,陈晃坤从香港买进36台缝盘机,雇请了30多个工人,帮香港商人加工毛衫,一年可以赚取10多万元。不光是陈晃坤,很多本地人不甘心长期做打工者,他们利用在外资毛织厂打工学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自己购置手摇织机,从外资厂拉回纱线,办起各种各样的“兄弟档”、“夫妻厂”等家庭作坊式毛织厂。由几家慢慢发展到几百家、上千家,渐渐出现了“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的景象,大朗的毛织产业逐渐形成。 1990年代初,大朗镇发展起近千家个体私营毛织企业,并且逐步从手摇织机过渡到半自动织机,完成了毛织机械的第一次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逐渐吸引了很多来自广西、江西、四川和湖南等地的外地人到大朗毛织厂打工,也吸引了一些在东北、华东的经销商来大朗下单。 附: 大朗毛织一厂 1970年代末期,由于受到人力资源费用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影响,香港毛织产业开始向能提供较便宜劳动力的珠三角地区转移。1978年,吴彬牵线,邀请香港协和织造有限公司到大朗考察香港公司选中了大井头荔枝园林中的1万多平方米的地(土名叫“扒船埔”),签下了开办毛织厂的合约,双方的签约代表分别是曾宪基(香港协和织造有限公司)和叶刘兆。1979年5月,大朗毛织一厂建成投产。刚刚成立时,厂房面积仅2000~3000平方米,手摇织机100多台,员工100余人,全部是本地人。工厂还从香港请来7个师傅,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机器,许多手脚利落的工人,在香港师傅的亲自教导下,很快成为熟练的拉机能手,香港来的师傅回去了。当时,毛织一厂的工资水平是普通工人50~60元,管理人员80~100元,实行计件工资。在农民看来,不用到田里干粗重活,一个月还能赚到几十元,这收入比当教师还丰厚。因此,能进毛织厂上班,在当年是一件很荣耀、了不起的事。 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为了满足生产需要,1985年,毛织一厂分别在大井头大岭、长塘等地开设分厂。此后到1993年,毛织一厂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厂房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仅大边岭分厂就有6000多平米,长塘分厂设有6个车间,工人总数达4000人,拥有毛织机械2000多台,大部分仍为手摇织机,部分为半自动织机,是当时东莞市最大规模的毛织厂之一,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1993年以后,毛织一厂由以自己生产为主、多货时发给别人加工,逐步过渡到以外发为主,生产规模也相应缩小。到1996年,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毛织一厂先后结束了在大边岭和长塘的分厂,,厂房面积达28亩,工作人员1700人左右,购置了日本司马、德国STOLL等品牌数控织机50多台,每台数控织机的价值约合人民币111万元,仅余手摇织机200多台。工厂不仅专门派人到北京学习数控织机的操作技术,还在厂区内划定一定区域作为工人的培训场地。 进入21世纪,由于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毛织一厂开始走向衰落,并最终于2001年底正式倒闭结业。 大朗毛织一厂是大朗毛织产业的鼻祖,培养了大朗第一批毛织技术、管理人才,很多人走出工厂后,办起了毛织厂,成为推动大朗毛织业发展的最早的生力军。 大朗毛织厂投产100天收入超10万 大朗公社毛织厂是一间代港商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