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修1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课件) (共15张PPT).ppt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修1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课件) (共15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修1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课件) (共15张PPT)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背景 1.尿素的利用:尿素[CO(NH2)2]——重要的农业氮肥。只能被土壤中细菌分解为NH3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细菌利用尿素的原因: CO(NH2)2 + H2O CO2 +2NH3 细菌脲酶 课题目标 1.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2.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含有多少这样的细菌 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研究思路 (一)筛选菌株 1.实例:PCR技术:一种在体外将少量DNA大量复制的技术。此项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提出的问题—如何寻找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耐高温环境。 原因: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 获得启示:寻找目的菌种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2.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 KH2PO4 1.4g NaHPO4 2.1g MgSO4 .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琼脂 15.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碳源:葡萄糖、尿素 氮源:尿素 能。只有产生脲酶的细菌才能利用尿素作为氮源而生存。 3.选择培养基 问题1: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 问题2:此配方能否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为什么?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1)概念: (2)例子: —细菌不生长,酵母菌、霉菌等真菌能生长。 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显微镜直接计数 (1)原理: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2)具体做法: (3)优缺点: 缺点: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 优点:能准确统计微生物的实际数目。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 1mm ,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  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是多少? 5A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1ml=1cm3=1000mm3) 5AB×104 1mm 2.间接计数(活菌计数法) 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原理: 稀释涂布平板法。 (1)常用方法: 计算公式: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例1】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 mL)( ) A.2.34×108  B.2.34×109 C.234  D.23.4 (3)计数 【解析】稀释倍数为106,0.1 mL稀释液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则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就为234/0.1×106=2.34×109。 B 【例2】: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从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两种统计结果。 1、甲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 2、乙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A、B、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256,该同学以这三个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163作为统计结果。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作法正确吗?如果有问题,错在哪? 甲:没有重复实验(至少涂布3个平板)。 乙:A组结果误差过大,不应用于计算平均值。 1.目的: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㈢设置对照 2.实例:在做分解尿素的细菌的筛选与统计菌落数目的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的106倍稀释的培养基中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但是其他同学在同样的稀释度下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其他同学认为A同学结果有问题,可能是A同学培养基被杂菌污染,或者培养基混入其他含氮物质,导致其他杂菌生长。 但A同学认为自己选用土壤样品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但是A同学没有设计对照,拿不出让同学信服的证据。你能通过设置对照,帮助A同学排除上述两个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