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中国债券信息网.DOC

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中国债券信息网.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中国债券信息网

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低速波动区间,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可能会侵吞掉我国过去20年发展成果,导致长期发展战略损失。由此,我国要防止陷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困陷阱之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总量拉动增长转向提高生产素质推动增长。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应就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经济增长、贫困陷阱、人力资本、政策选择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低速波动。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8%,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1%,2000年增长9.0%,均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9.5%的平均速度。90年代末中国经济似乎陷入增长的困惑。   一、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不足、世界经济全面走低的条件下维持住7—8%的增长率主要应该归功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一是货币政策。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央银行频频降息,到1999年1—3年期贷款利率已经由1996年的13.14%降至5.94%,降低了7.2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之大是近些年少有的。三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7500亿元。三是产业及其他宏观政策。比如,制定产业发展目录,放宽外资和内资进入需要发展的产业;再如,在资本市场上,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降低企业增发新股票的门槛,扩展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发展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还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力求缩小日前地区发展差距,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中取得增长。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确实对稳定经济增长不下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对促进经济增长回升相对较弱,使90年代未经济增长陷入低速波动的困惑。由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近几年经济增长的特征和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寻求突破低速增长的路径,避免这一低速增长持续发展下去。   90年代末我们稳定经济增长应该说扩张性财政政策起着积极作用。这因为相对于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更直接。政府需求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政府需求的措施包括:(1)通过政府采购,扩大政府消费需求,直接增加消费需求总量;(2)通过政府投资,扩大政府投资需求,直接增加投资需求总量;(3)通过提高国家公职人员工资,这部分收入转化为消费,扩大消费需求。(4)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扩大出口需求。这里一是措施(1)和(4)虽体现了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变量的直接影响,但它会受到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的影响。一国政府所掌握的财政收入多。政府可支配的资金量大;财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它的调控能力就强,否则,相反。二是措施(2)和(3)较为复杂。政府投资如果是政府使用财政资金投资,扩大的投资可以直接作用于总投资,但如果政府投资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则它首先会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居民购买政府债券意味着他是在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储蓄)中作出选择。购买债券会减少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政府需求同时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居民消费。同理,提高公职人员工资,居民会在用增加的收入购买商品,还是进行储蓄增加财富中进行选择。居民购买债券会减少即期消费,或用所增加的收入提高财富,增加的是储蓄,这时政府扩大投资需求实际建筑在居民消费需求减少的基础上,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就打了折扣。由此可见,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实,中央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漏出”问题,即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低迷时期,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居民追逐财富的欲望使之将收入增加的一部分购买债券,一部分投入股市。政府部门通过降低增发股票门槛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这样尽管居民消费需求扩张能力有限,但社会投资需求扩张能力增加,总需求依然得到扩张,以减少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过,事与愿违的是,政府用心良苦的政策由于现阶段企业行为而扭曲。企业将资本市场作为圈钱的场所,一些上市公司依靠一份漂亮的融资可行性报告,取得增发权,在股市筹到资金后,即迅速变更投资计划,或采取委托理财的方式,又投入股市。如2001年1—9月就有104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募资投向,并且这一现象越演越烈,其中6月份有14家公告募资项目变更事项,7月份有16家,8月份增至41家,并且在104家中,有40家公司是去年上市的,2家公司是今年才上市的。募资变脸迅速,有些公司融资到变更募资时间不足半年。这最终导致股市出现信心危机,财富效应破灭。上市公司增发成为最大的利空消息,凡公布增发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无一例外的都下跌。居民合理行为降低了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企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