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物自体),那么无条件的东西是绝没有可能存在的。 如果对象按照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而被我们认识,那就意味着无条件的东西虽然不可知,但却是可能的。 “我必须限制知识, 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康德 我必须限制认识能力,以便为实践理性,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留地盘。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自然存在-感觉世界-自然法则-必然 理性存在-理智世界-道德法则-自由 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三、批判哲学 “批判” “我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对书本或者体系的批判,而是就其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决,对它的起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 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与这种“独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们的认识能力。 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 判 断 力--《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批判》 思考题 1、简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4、试述并分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5、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 6、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学说。 7、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8、简述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 * * * * * * * * * * * * * 第十二讲 “哥白尼式的革命” 张志伟 2008年2月 思考题 1、简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4、试述并分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5、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 6、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学说。 7、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8、简述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 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至于年轻的黑格尔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年代:莫扎特、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想一想就令人神往。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伟大的德国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康 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 《实践理性批判》(17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