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 STM.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趣味化学 STM

让我“清清”地靠近你 江苏省淮阴中学 李莹莹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己任,所以,“物质是什么构成的?”是化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然而,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到17世纪的波义耳(1627~1691年),上下2000多年,尚未做出完全正确的回答。我国古人也投身物质构成的探究:墨子就指出“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庄子·天下篇》 中也有记载“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这探究过程中的重要难题是人类的眼睛根本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存在,为此人类又促进了一系列放大设备的研制:15世纪末发明了放大镜,可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几倍到几十倍,到17世纪,又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可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几百倍,但是原子和分子的尺寸实在是太小了,举例来说:一万个氧气分子链接起来的长度还不到1μm,到了1951年人类又发明了具有高放大倍数、高分辨率的场离子显微镜,然而,即使这样划时代的突破也未能给出一个原子或分子的直观图像。所以到了20世纪60年代仍有人断言:“人类永远不可能看到原子”。 虽然一路走来荆棘满地,但人类观察原子的脚步从未间断过,终是拨开乌云见彩虹:1982由IBM公司苏黎士研究实验室的Gerd Bining和Heinrich Roher研制出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缩写为STM(图1),使人类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原子的样貌,可以想象当时人类是多么振奋和喜悦!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问世使得人类直接观测微观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为此这两位科学家与电子显微镜的创制者ERrska教授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经历了几个世纪才研制出的高科技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工作原理却简单得出乎意料(图2)就如同一根唱针扫过一张唱片,一根探针慢慢地通过要被分析的材料(针尖极为尖锐,仅仅由一个原子组成)。一个小小的电荷被放置在探针上,一股电流从探针流出,通过整个材料,到底层表面。当探针通过单个的原子,流过探针的电流量便有所不同,这些变化被记录下来。电流在流过一个原子的时候有涨有落,如此便极其细致地探出它的轮廓。在许多的流通后,通过绘出 电流量的波动,人们可以得到组成一个网格结构的单个原子的美丽图片。更为重要的是,扫描隧道显微镜还使得人们对单个原子、分子的直接操纵成为现实,由此引发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纳米加工。1990年,IBM公司的科学家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将原子吸起,一个一个的把他们放到一块金属镍的表面上,最终用35个惰性气体原子组成了“IBM” 三个英文字母。(图3)199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了一张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纳米中国地图。(图4)这副地图究竟有多大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上,就等于把这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放在中国辽阔的领土上一样 人类“清清”靠近原子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但是STM的发明以及由此引发的纳米科技必将给人类的产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变革! ? 1 图1 图4 图2 图3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