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族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农业大学.doc

小麦族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农业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族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 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小麦族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 二、提名意见 项目组所在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1984年批准建立的正处级专业研究机构,前期专注于小麦自身资源利用及近缘种质资源系统考察、收集、保存、评价,首任所长颜济教授曾主持获得1990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973(3项)、863(4项)等国家和省部级共计78项科研项目资助下,项目组传承资源研究优势特色,重点围绕小麦族资源发掘创新存在的问题系统攻关,获得了突出创新成果。完善了小麦族种质资源库,实现了小麦族植物标本数字化,为资源的共享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发掘出丰富多样的小麦族基因资源;创新外源遗传操作方法,创制了具有外源物质的大批育种“桥梁”材料;创立了“三次连续杂交、小群体渐进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重头利用供体物种扩充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育种技术难题,为外源渗入育种提供了新范例。该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已在17个国家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1篇,其中SCI收录282篇;论文被他引1597次,其中SCI他引988次、国际专著引用57次。该项成果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基础理论,为优异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已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果创新性突出、技术难度大,总体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授奖条件。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优异资源利用是育种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手段。小麦族属种繁多、生境多样,为麦类作物育种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基因源,但对其有效发掘利用存在诸多难题。小麦优异资源创新需要的周期长、难度大、风险大,往往失败居多,且知识产权保护难,因此公益性、基础性特征突出。2001年以来,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973(3项)、863(4项)等国家和省部级78项课题资助下,重点围绕小麦族资源发掘与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理清了小麦族属种间关系,完善了种质资源库,为利用小麦族属种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小麦族30属395余种10700份的种质资源库,完成了小麦族植物标本数字化,为资源鉴别和共享利用提供了基础;猬草属和偃麦草属是无效属,澄清了它们的科学本质;理清了广义披碱草属谱系关系;发现具StYHW染色体组组成的新物种1个,发表新组合13个;提出了小麦族物种分化及多样性形成式样,揭示了多年生多倍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与分化特征。 系统揭示了我国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特征,发掘出丰富多样的麦类基因资源,为分子育种平台构建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材料。对我国10个生态区小麦地方品种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传播和驯化过程对基因型和表型多样性塑造的影响,为小麦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40余种染色体组组成的64个物种(亚种)资源系统鉴定,发掘控制籽粒品质的新等位基因474、特异标记29个;利用特异资源构建的19个遗传群体,对21个性状系统检测,标记定位了184个QTL位点,为向育种家提供性状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优异基因源奠定了基础; 创新外源染色体(组)操作方法,创制了具有外源遗传物质的大批“桥梁”育种材料。率先发现控制远缘杂种染色体组自动加倍基因QTug.sau-3B,发现新双二倍体远缘杂种染色体组的差异化传递现象。创制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新双二倍体材料374份及一批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为拓宽小麦遗传基础提供了“桥梁”; 利用新资源培育的优良新品种提升了产量潜力,创立的外源基因渗入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利用具有黑麦血缘优异资源,选育出高产抗病新品种5个,其中国审品种川农16曾创造了四川小麦区试高产记录,已用作高产育种亲本。创立了“三次连续杂交、小群体渐进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性状突出、外源基因来源清晰的高产新品种1个,解决了重头利用供体物种基因组、扩充品种遗传基础的育种技术难题。本成果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基础理论,为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等17个国家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1篇,其中SCI收录282篇、CSCD收录196篇,撰写外源操作育种国际专著章节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论文被他引1597次,其中SCI他引988次、国际专著引用57次、CSCD他引552次。与11个国家38位科学家合作,联合发表SCI论文93篇。选育6个小麦品种,其中川农16、蜀麦969等在省级试验中表现领先的产量潜力。鉴定和创制的4783多份(次)材料已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