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doc

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

对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的总结与分析 摘要: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 个阶段,而且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变 化,因此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和根本要求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工业化和促 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总结与分析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 兴旺的必经之路,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新 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的工业化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 展,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虽 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种种弊 端也日益凸现,严重阻碍我国工业化进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 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 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1、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原因 与世界工业化浪潮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较晚。新中国成 立时,工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当时,我国工业不仅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残缺不全,而且工业布局也深深打上 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经济建设,理所当然地把实 现工业化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 结束后,就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重工业放在优 先发展的位置上,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工业化道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这是同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新中 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感到仅仅靠武力颠覆已无济于事,于是在不 放弃武力颠覆的同时,又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利用一切经济、 文化的联系,实现“和平渗透”。因而我们在帝国主义挥舞着经济大 棒搞所谓“制裁”的喧嚣声中,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具有重 大的政治意义。 其次,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东欧社会主 义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当我国准备开始大规模国家 工业化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己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一是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然 而,中国绝不能选择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我们选择了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我 们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实在是很薄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 而当时只有苏联愿意和有能力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因 而我们的工业化道路开始依附于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再次,我国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与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有关。 从生产力的水平来看,中国的生产力是相当落后的。中国的工业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 约现代化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从生产力结构上来看,中国是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二元经济结 构,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的广大农村同时并存。因此, 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也就在情理之中。 2.传统工业化道路下我国工业的发展 在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指导下,我国迅速改变了工业的面貌。在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倍, 年均递增约3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1949年前的最 高生产水平。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集中力量进 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骨干包括852 项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使工业技术基础迅速加强,生产水平有了较 快的提高,建成了一批为中国工业化所必需而以往非常薄弱的基础 工业(包括冶金、机械、石化、电力、军工等),工业总产值年均递 增18%,新增工业固定资产460亿元,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国家将近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到内地开发,使内地 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到1978年时,内地工业产值比 新中国建立初期增加了40多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新中 国建立初期的28%上升到36%,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倍以上。大跃进给中国的工业化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在其后的3年调整时期,又使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得到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