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1章节幻灯片.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一)社会促进的涵义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2、评价与竞争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在任务简单时,意识到我们正在被评估会使我们更努力,而在任务复杂时,这种被评估的压力会降低绩效。 他人在场 提高动 机水平 优势反 应增强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3、分散冲突理论 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的涵义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 克尔、布鲁恩(Kerr、Bruun,1981)和哈克斯(Harkins,1989)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三)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社会惰化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是个体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有些研究用制造声音的任务(鼓掌),发现在印度、泰国、日本和中国都存在社会惰化。这些研究显示社会惰化可能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 (四)社会惰化的预防 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发生。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化现象(1)单独评价。(2)提高认识。(3)控制群体规模。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三、社会影响理论 他人存在对个体绩效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拉塔内(1981)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来关注这些影响的大小。该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影响源)的3个属性:数量、强度和直接性。 四、去个性化 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下降也是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一)从众的涵义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认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1、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估计移动距离(英寸) 规范的形成 X A B C 阿希的线段实验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从众的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 2、规范性社会影响 (四)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1)群体一致性(2)群体规模(3)群体凝聚力(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2、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2)时间因素 3、个体因素:(1)性别和年龄(2)个性特征(3)知识经验(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二、服从 (一)服从的涵义 服从(obedience)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规范。 (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