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東吳中文學報 第二十五期
2013 年 5月 頁 1-30
理解、運用與解釋:
析論孔孟荀在《詩經》學史上的貢獻與意義
黃 忠 慎
提 要
完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經》,其原始作者出自統治階層、士大夫
與平民百姓,三百篇的內涵因此顯得豐富多變,其時詩與樂關係密切,而春秋中
期之後,文化上逐漸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詩教」與「樂教」開始分道,
三百篇的樂歌逐漸不再是重心,詩句之指義才是賦詩、引詩者關注的目標。
本文關切先秦《詩經》聲義的轉換過程,全文重在析論孔子整編《詩經》的
文化意義,並分析孟子、荀子對《詩經》書面旨意的持續探索,藉以解釋其在《詩
經》學史上的貢獻與意義。
依本文之見,《詩經》由原初的樂歌轉向詩文的理解,作為重大元素的音樂
已然遺失,即使真有所謂《樂經》這樣的文本,漢初甚或更早,此一文本也已不
復見,也由此而宣告《詩經》音樂性的消失。同時,這也標誌著《詩經》研究只
能往書面意義探索的道路前進,原始的歌舞儀節就僅能停留在早期的書面記錄
中。
關鍵詞: 《詩經》、《詩》樂、賦詩、解詩、經典
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收稿日期:101 年 11 月 22 日;接受刊登日期:102 年 4 月 27 日。
- 1 -
《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
一、前言
中國歷史演進到周朝,已具擁一個嚴密的政治組織與高度的文明教化。粗略
言之,當時的封建社會中,最上層的是王室貴族的統治階層,中層為士人,最基
層的為廣大的農民與一部分的奴隸。1表現在〈風〉、〈雅〉、〈頌〉中的詩歌,
在未經改造、整編之前,不外出自這三個不同階層作者之手,也因此而讓三百篇
的內涵顯得豐饒多變。2
西周時代,貴族擁有受教權,知識的形成與解釋壟斷在他們手中,其時另有
「士」之一階層,在貴族之下,庶民之上,不分文武都要接受六藝的基本訓練,
3
他們熟悉國之大禮,可以參與國家政事的運作,可謂社會之中堅。 至於基層的
農民則沒有受教權,他們辛勤工作,為朝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物力,其生
活內容與心境,隨著國家的太平或動亂而起伏。
平王東遷,周室沒落,諸侯列國,強食弱肉,封建與禮教瓦解,「士」階層
或為諸侯重用,或流落到民間推動教育,知識遂逐漸普及,知識分子的不斷流動,
影響了社會的面貌,形塑了多彩的東周。
1 詳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年 4 月),頁 271-283 、351-371 ;童書
業:《春秋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 年 11 月),頁 56-62 ;陳致平:《中華通史》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 年 9 月),第 1 冊,頁 226-270 。
2 案:根據屈萬里( 1907-1979)的推論,「〈國風〉中有一部分是貴族和官吏們用雅言作的詩
篇,而大部分是用雅言譯成的民間歌謠」,至於把口頭歌謠譯成雅言的人,很可能是樂官。
詳屈萬里:〈論國風非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
年 1 月),頁 194-215 。據此,若謂一小部分〈風〉詩的「原始作者」(尚未收入《詩經》之
前的原詩)來自農民階層,似不能排除此一可能性,但若云其中或許亦有出自奴隸階級者,
則仍待更多的論證,特別是奴隸的來源、工作,以及哪些詩作源出是輩之手。根據衛聚賢
(1898-1990)的研究,西周為奴隸社會後期,東周以後為奴隸社會餘尾。楊寬(1914-2005)
以為西周的奴隸有三類,一是單身奴隸,二是婚配成家的奴隸,三是把整個氏族或部族作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