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9课《爱莲说》导学案.docVIP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9课《爱莲说》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9课《爱莲说》导学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爱莲说》周敦颐 主备人 审核人 学案 类型 新授课 学案 编号 学 习 目 标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重点:上述目标1、2. 难点:上述目标2、3.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及衬托说法的运用。        预习案 一、关于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蕃 颐 濯 淤 涟 蔓 亵 噫 鲜有闻 2.能够熟练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四、阅读后文的知识链接,了解相关内容。 探究案 (一)读 1、听读。 2、学读。 (二)译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2、小组无法解决的个别句子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感 通过理解,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作者把莲比作了什么?这些表现了莲的哪些品格? 2、课文中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四)悟: 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对这两种花的态度又如何呢? (五)、拓展延伸(任选一道)。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2、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 ◆ 教师小结: 检测案 填空。 ①本文作者 (1017-1073) ,字茂叔, (朝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不蔓不枝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⑥陶后鲜有闻 翻译句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知识链接: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装 订 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