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四书训义论语论学旨要述义-美和科技大学.pdfVIP

王船山四书训义论语论学旨要述义-美和科技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船山四书训义论语论学旨要述义-美和科技大学

王船山《四書訓義‧論語》論學旨要述義 美和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楊錦富 一、前言 船山思想,博大精閎,語漢則漢,言宋即宋,治學以漢儒為門戶,而以宋之 五子堂奧,《易》學之外,致力於《四書》亦深。 若其 《四書訓義》凡三十八卷,約七十萬言,,分列《船山全書》第七、八 冊,與《讀四書大全》、《四書箋解》同為探究儒家思想重要論作。《讀四書大全》、 《四書箋解》亦列《船山全書》第六冊,二作之外,第六冊尚列《四書稗疏》及 《四書考異》,然以《稗疏》、《考異》所重在校勘,未及義理之發抒,其名物之 考訂可視為訓詁考據的路徑。若《大全》、《箋解》則就義理之途言述,於儒家道 術推闡尤為用心。即以《大全》言,乃直就「論孟學庸」理蘊抒論;而《箋解》, 又為船山教授子弟的講義,乃課堂教本。至於《四書訓義》則順四書要目逐次闡 義,先《大學》,後《中庸》,次《論語》;《論語》由〈學而〉至〈堯曰〉篇止; 第八冊則為《孟子》七篇,由〈梁惠王〉始,依篇序論,逐次訓解,所敘則在義 理之朗然。故由此諸作,乃能審視船山精微幽深的儒學思想。 1 《訓義》之作,概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分別置〈大學章句序〉、〈中 庸章句序〉、〈論語序說〉、〈孟子序說〉於篇章之首,先章句後集注,再以〈訓義〉 作結,使程朱之義理朗然於前,而船山之用心顯達於後,前後對應,條理分明, 是為本書的特色2 。 至於篇目編排,《訓義》與《大全》、《箋解》有異,以《大全》、《箋解》為 綜述之論述,所舉為「微要」的詮解,間亦提出不同程朱之見;乃若《訓義》則 依《四書章句》篇章布列,分條分目,前舉朱子章句,後引程朱集注,次則船山 義理之訓,三者一貫而下,讀者泛覽,一則對照朱子集注,一則通觀船山微言, 所穫必大。 船山《訓義》,有二原則,一為思理,一為義訓。思理惟就程朱之學作一研 1 劉人熙〈啖柘(ㄓㄜˋ)山房本四書訓義敘〉云:「《訓義》,專以《集注》為宗,《稗疏》、《讀 大全》諸說,半不羼入,蓋其慎也。」《船山全書》第八冊,頁977 。 2 楊堅〈四書訓義編校後記〉云《訓義》原委,謂:「本書船山闡發孔孟學說之重要著作,係據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而訓釋其義理,故名《四書訓義》。其體裁為口授之講章,其成文後之格 式為:前《集註》,後《訓義》即逐章先錄朱熹之章句、注釋,即於章句下標出文字之古寫及古 音古訓,然後闡述發揮經文義蘊,並於《集註》之說亦間有論議,故於每卷題下均有『宋朱熹 集注、明衡陽王夫之訓義』字樣,學者前後繙閱,便於對照研習。」《船山全書》第八冊,頁 979 。 1 析;義訓則於程朱之學研析外,復加一己之見。合而言之,即循古賢之跡,匯萃 一家之言,故雖名「義訓」,實則既能發揮宋儒思想,又能庚續聖賢微意,入內 出外,轉相載承,下學上達工夫,可謂博約精當。 今者,如以孔門為學次第言,則《訓義》之作,其孔門德性闡揚外,於學之 涵蘊亦不偏離。蓋以「學」者,乃在於覺,亦在於悟,覺其所已知,而悟其所未 知,進之曉文知藝,因文識藝,因藝知道,一貫順下,對孔門教學義涵或更能深 入瞭解,此為本文撰作之動機,亦論述之所由。 二、《訓義》論學要義 言及《訓義》為學之要,於學之義宜先釐清。基本上,「學」是一重要且複 雜的問題。蓋以人須經學的工夫,始能造就人的特質與價值;無學,則所思所見 將盲目眩惑,尋不出人生的價值與理想。因之,如何抱持學之態度,用何等方法 去學,及如何定下學之目標,無疑皆影響其人未來的造就與成長。 傳統儒學者對「學」的意涵,大抵著力於道德人格的成就,因之,對具體實 踐即甚重視。其實,學之意義,除道德人格的提升外,純知識的汲取亦甚緊要, 如加以細分,則道德人格的提升,可視為今之通識的學習;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