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雷雨前》教案
12. 雷雨前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2学情分析
本文写雷雨前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擅长寓意于景而成为作者散文创作中的名篇之一。文章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文章首先是写实以引联想。作品前半部分,即从第一至第三部分,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都是写实,又都囊括于“满天里张着”的一个“灰色的幔”之中。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其次是象征。作品后半部分,即第四部分,写电闪,写雷鸣,写风暴,特别是写“幔外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乃至写“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其手法已不仅是写实而为象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雷雨前的天气景象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教师可以以“我们曾学过刘白羽《日出》,被其所描绘的日出景象所深深陶醉。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绘一番。(学生回答可能有:‘大气磅礴;‘震撼;‘ 灿烂辉煌 ;‘ 光彩夺目,雄伟瑰丽;‘ 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等等。)新中国的日出雄伟瑰丽,画面明艳,色彩绚丽,这是因为作者描绘的是伟大祖国的大好风光。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同志的抒情散文(雷雨前》,色彩就截然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另外一个世界。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我们细读课文后就能知道。”这样的导语开头。
活动2【讲授】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教师可以适当板书并解释课文中的字词。
活动3【活动】教授课文
教师可以从朗读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粗读”——“品读”——“研读”三个部分组成。
活动4【讲授】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⑴文章题为《雷雨前》,写的是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情景,细写前者简写后者。文章有时间上的推移,从“清早”到“上午”,再到“午后”;还有内容的变化,从清早和上午的闷热,到午后三点钟有几道闪电和几声雷响,然后是“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最后才狂风闪电大雷雨来临。这里有文章的顺序,有行文的节奏。
⑵文章写的是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对不对?如果我来写,我只能写一句话:“雷雨前天气很闷热,人很难受。”写完之后就再没有话说了。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很简洁,但不生动,没有感染力。天气怎么闷热?人怎么难受?没有写到位,读者感受不到。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①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②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③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0《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1.1《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导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1.1《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教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1.2《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导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2《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1.2《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教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1《负数的引入》导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七上1.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导学案.doc
- 2017秋北京课改版数学七上1.3《相反数和绝对值》导学案2.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下雨天,真好》教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导学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日历》导学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蚂蚁》导学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敕勒歌》导学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夜雨寄北》教案.doc
-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悟沙》教案.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