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策略.docVIP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策略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3页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郭晋太 韩建明 张焕丽 杨爱国 张俊萍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洛阳 471022) 摘要 介绍了目前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发生传播规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特点,探求其发生日益严重的成因,并结合无公害生产的操作标准及国内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 温室白粉虱 寄主 世代周期 无公害 综合防治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子,异名 A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我国于1976年7、8月份在北京地区首次暴发以来,随着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生产迅猛蔓延,现已遍布全国,成为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重要害虫。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发生,北方温室中一年可发生10余代,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发现寄主植物已有82科279种(或变种)。其成虫和若虫,群集于作物叶背,刺吸汁液,而且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及果实上,易诱致煤污病,并可传播病毒病萎蔫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8-1.2毫米,淡黄白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丝状,前后翅翅脉简单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椭圆0.29mm,,有足和触角可以活动,腹末有1对长尾须。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2-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不能活动。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身体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 温室白粉虱虫体虽小,但发育速度快,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为雄性。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从卵——若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约23-32天。一世代存活率86.44%,雌虫比例为52.12%,雌虫平均寿命31.5天,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可增长64.2倍。 1.3温室白粉虱发生、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室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8℃,在低于7.2℃或高于30℃时,其卵及若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其发育历期为,18℃31.5天 ,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喜欢低湿度条件,一般45-55%的相对湿度适宜其存活,而其若虫则喜欢高湿环境,能在90-98%的相对湿度中长期生存。 1.4传播途径  因为温室白粉虱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故而其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其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时迁入露地,又由于温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通过人为调运带有该虫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而进行远距离传播。虫口密度6-7月份增长较快,8-9月增长最快,为害最严重。1.5越冬场所  温室白粉虱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入大棚或温室内继续为害并越冬,同时其还可寄生在其它作物上,如经济作物6科14种,药用植物8科11种,林木37科64种,粮食作物4科5种,杂草22科64种。总之,其寄主众多,但保护地是其越冬的主要场所。 2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2.1为害作物症状  温室白粉虱成虫有趋嫩性,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生长,不断向顶部嫩叶迁移,其在作物上由上至下的分布依次为新产的淡黄白色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的成虫。成虫和若虫在叶片背部群集,其细长的口针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向上翘并凹陷,后叶片生长受阻、变黄。而且其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成虫和若虫分泌大量粘稠状蜜露,附着于叶面及寄主果实上,成霉污状,雨水很难冲刷。 2.2对园艺及观赏植物的选择性 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有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种群数量有差异。番茄豆类芹菜。其主要危害的观赏植物有37科73种,主要危害月季、倒挂金钟、扶桑、串红等。 2.3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 温室白粉虱.1虫体对合成有机杀虫剂的抗药性 对温室白粉虱防治70年代主要使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80年代初期溴氰菊酯、氰戊酯菊、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表现了优良的防治效果。依于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这些杀虫剂温室白粉虱很快对以上三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3.2生态环境多样化 近年来,温

文档评论(0)

jcc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