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们生活的大气.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们生活的大气

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大气 我们居住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所包围,大气圈随地球一道转动,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我 们从星际空间去看地球,大气圈就像一层淡蓝色的薄幕紧裹着地球,透过这层薄幕,可以清 晰地看到地面上的山脉、海洋等。如果把大气圈看作气体的海洋,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海洋的 底部。 大气圈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正是有了大气,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生物才能呼吸空气 中的氧气而生存下来。正是有了大气,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才不至于达到水的沸 点之上,而在夜晚,又不至于冷得使生物无法生存。大气圈就像暖房的玻璃,它既让阳光通 过、又充分地保存地球上的热量,从而调节地球上的温度使得适于人类和生物生存。大气圈 又像一副盔甲,它保护我们不受星际空间来的高能宇宙射线和来源于太阳的紫外辐射的伤 害。 正是有了大气,声音才能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正是有了大气地球上的一切才 变得气象万千,丰富多彩。风、云、雷、电等在天气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没有大 气,现有的一切景象将面目全非,不可思议。 大气还蕴藏着人类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大气的组成 与地球一起诞生的原始大气,大约只历时了9000 万年就被太阳风扫除了。 不久,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向地表大量泄漏出来。这就是地质学家所说的脱气过程。 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水汽、一氧化碳、氨、氮、硫化氢等气体。这些 气体组成了次生大气。除了最轻的气体外,地球的重力足以把这些气体“拴住”。使它们不 致逃逸到星际空间去。 大约又过了十多亿年之后,地表开始冷却,稠密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向坑 坑洼洼的地方汇聚,形成最早的江河湖泊,即原始水圈。以后火山不断地爆发,排出的大量 水汽又变成雨水回归地面。经过漫长年代的变迁,原始水圈逐渐扩展为现在的汪洋大海和湖 河沼泽。次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逐渐被雨水融解降落到地面,再渗入地下,储 存于地壳中。 原始大气的量很大。单是氢一项,就相当于现在构成固态地球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镁、 硅、铁和氧的总量的400 倍之多。然而,有趣的是,原始大气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就消失殆 尽了。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内部的铁核心尚未形成,地球还没有磁场,强劲的太阳风把没有地 球磁场保护的原始大气“吹”跑了。因此,在地球历史的早期,一度没有大气。 大气的结构 那么,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呢? 50 %的大气质量集中在离地5.5 公里以下的层次内,在离地36—1000 多公里的大气内只 占总质量的1%。但无论哪个高度,大气密度都不会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大气圈与星际空 间之间很难用一个“分界面”把它们分开。 严格地说,不存在大气圈的这种上界。古人云: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 过物理分析确定大气圈的最大高度。很多人都看到过极光,它是部分太阳风带电粒子进入地 球磁场,经过复杂的传输过程后,在200—1200 公里的高空与地球大气中的原子相互碰撞而 造成的发光现象。根据观测资料极光是大气中出现高度最高的物理现象。因此,可以把大气 上界定为 1200 公里。另外,还可以用接近于星际的气体密度的高度来估计大气的上界。根 据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这个大气上界大约在2000—3000 公里高度上。 大气的温度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层。如按大气的温度情况来 分层,可以把大气分为五层,就是对流层、中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且最低的一层,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 象都出现在这一层。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对流层是吸收地面的热量。地面吸收了太 阳辐射的热量,同时它又向大气辐射热量,使上空的空气变热。所以越靠近地面,空气越热; 离地面远的空气,受热就少;对流层顶温度最低。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数值,在不 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是有区别的。平均而言,每上升100 米,气温下降约0.65℃。 赤道地区对流层温度比极区低,冬季又比夏季低。 由于对流层的空气,下面热,上面冷,“头重脚轻”,空气很不稳定,形成了对流。对流 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纬度越高,对流强度越弱。夏季要比冬季强。 由于对流强度的不同又导致了对流层厚度的不同,从地理分布上,赤道向两极减小。在低纬 度地区平均为 17—18 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为8—9 公里。但 从时间上,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尤其是中纬度地区,特别明显。 对流层同大气的总厚度相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