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受离心加速度限制。 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 力 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变坡角ω= i2- i1 曲线长:L=Rω 切线长:T=L/2= Rω/2 外 距: 纵 距: 竖曲线起点桩号: QD=BPD - T 竖曲线终点桩号: ZD=BPD + T 第三节 横断面设计 一、横断面 二、道路横断面的组成 三.横断面的设计 四、横断面测量 一、横断面 是指道路中线任一点作的法向剖切面图。 1、公路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桥位选择 按路线与河流关系:跨主流(跨河换岸) 跨支流 1、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 (1)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 (2)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 (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 2、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1)从支河(沟)口直跨 (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②越岭线 是指当路线的两个主要控制点,位于山脊线的两侧山麓时,路线需从一侧山麓翻过山脊至另一侧山麓,这种路线称为越岭线。越岭路线选线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的问题。 a. 垭口选择 垭口是地质构造上的较弱层地带或断层破碎带。 垭口是越岭线方案重要控制点,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情况下,应综合地质、气候、地形等条件,从可能通过的垭口中,选择标高较低和两侧利于展线的垭口,对垭口虽高,但山体薄窄的分水岭,采用过岭隧道方案有可能成为更合适的越岭位置时,亦应予以比较选择。 b. 过岭标高的确定 过岭标高直接关系到垭口自制切深问题。一般当山脊肥、地质条件差的不宜多切,采用浅挖低填;山脊瘦地质条件好的可多切,要保证路基稳定,最大切深可达20m,方案宜与隧道方案比较。 c. 垭口两侧山坡路线的布设 当确定了垭口和两侧山麓起点后,就进一步在山麓起点和垭口之间的山坡上进行路线的详细布局。 ★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2)回头展线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 。 第二节 纵断面设计 一、纵断面 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二、纵断面设计 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包括内容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 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平曲线 :平面设计结果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 二、纵坡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