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课件(547KB).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文献中的春秋战国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王夫之:《读通鉴论 · 叙论四》 ??? “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锃,然后成为农。” ——《管子·轻重乙》 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如铲、锛、锸、镢已很普遍。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铁制农具使用后可以深耕,为牛耕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早已司空见惯。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樊树志《国史概要》P52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奴助耕公田、无偿为公田服劳役越来越缺乏积极性,公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 审分》 私田增多带来的影响 ①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 耕种井田的奴隶 封建地主 依附农民 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楚并国四十二、晋十八、齐十、鲁九、宋六,其他不具举。 ——钱穆《国史大纲》P55 你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吗? 列国纷争在不断征伐过程中促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几乎都已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消失了,新的阶层取而代之。战国时代各国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一时代,纵横捭(bai)阖,波诡云谲(jue),兼并战争不断,各国都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为生存而奋斗。于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种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各种思想又为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学法指导 “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 道家 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 韩非 法家 重新解释孔子的“礼” 熔“礼”“法”于一炉 荀子 “仁政” 孟子 以“礼”“仁”为核心 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 孔子 儒家 主要思想 代表人物 主要学派 材料一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诸侯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仁 礼 以德治民 材料二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 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在《孟子》一书中,关于孟 子劝诫诸侯国君实行“仁政”的史实,有许多记载。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练习与测评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见表格 说明: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反映了春秋战国社会的大变革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 “以法为教” 材料三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治 中央集权 ——《韩非子》 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