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陵胜概实景图与十七世纪南京山水画-澳门艺术博物馆
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
© 2010 澳門藝術博物館
金陵勝概:實景圖與十七世紀南京山水畫
美國昆尼派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王仲蘭
前言
南京是享有 「六朝古都、十代都會」稱譽的文化歷史古城。在十七世紀以前,
南京的主要形象是由 「金陵懷古」詩歌傳統而來的文字意象。一直要到十七世紀南京
畫家創作的金陵勝景圖大量出現,南京才有了期待已久的代表圖像。但是十七世紀中
葉明清政權的鉅變,讓金陵山水蒙上一層政治色彩。如何在複雜的文化因素及歷史環
境中,探索出實景山水圖在南京蓬勃發展的前因後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题。本文
以金陵勝景為中心,從實景圖的角度來討論十七世紀南京山水畫的發展。筆者根據
《江寧府志》、 《金陵圖詠》、時人書函、懷古詩文、實景圖和跋文等資料建構出一
個了解金陵山水畫的網络;在論述中,對南京畫家的藝術創作美學,以及金陵懷古詩
和金陵勝景圖之間的關係,試圖提出新的解釋。
懷古詩與導覽圖
金陵懷古詩的文字意象, 是了解南京代表圖像的重要關鍵。盛唐詩人李白
(702-762 )以讚歎與傷悼對比的詩風,為金陵懷古母題奠立了基本情調與形式;中唐
詩人劉禹錫 (772-842)的題詠金陵經典之作,更為金陵懷古詩鞏固其歷史地位。劉
禹錫的 〈石頭城〉 (《金陵五題》之一):「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
水東邊舊時 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金陵城池代表的永恒成為詩意的關照,歷代的盛
衰與滄桑對比着自然的永恒--高山 、明月、河水對映着空牆與往日的榮耀 。大約就在
1
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
© 2010 澳門藝術博物館
九世紀 ,這六朝古都已成為文化上衰敗的象徴 ;金陵複雜的歷史融入自然山水,而為
1
後代讀者所熟知 。金陵懷古詩成為這城市主要意象來源,詩意情境引導着人們體驗
金陵。這樣的情形直到晚明才有改變。
十七世紀初期,金陵勝景尚未被有系统的整理刊行;萬曆三十七年(1609)楊爾
增編輯刻於杭州的 《海内奇觀》,收集了西湖十景等名勝,但並未包括任何金陵勝景,
只有一幅 〈金陵總圖〉為代表。同年刊行的 《三才圖繪》也只收入一幅 〈金陵山水
圖〉,以自然地形與地理為主,省略了衆多城内古蹟 。但是在蘇州文士雅遊風氣盛行
的十六世紀, 已有金陵勝景圖流傳 ,包括文徴明 《金陵十景册》,文伯仁《金陵十八
2 3
景册》和 《金陵九景》,以及陸治 《金陵十景》 。金陵名士顧起元(1565-1628 )曾
對此現象有所批評 :
往見 文太史徴仲寫 金陵十景,美其妍媚,欎纾之致掩映一時 ,惜不能盡攬古今之
4
勝 。
他認為文徴明所繪的金陵拘於十景,所以不能盡攬古今之勝,這也是當時金陵人士普
5
遍的看法。
1 Stephen Owen (欧陽宇文), “Place: Meditation on the Past at Chin-l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 no. 2 (1990), 440.
2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册》現藏上海博物館 。
3文伯仁 《金陵九景》及陸治 《金陵十景》出自葛一龍題跋,見鄒典 《金陵勝景卷》,北京故宫藏 。此
外,黄克晦 (1524-1590 )《金陵八景册》,約1567-1572 年作成,江蘇省美術館藏 ,可能是現存最早的
金陵勝景圖册。
4 顧起元《嬾真草堂集》卷五,頁 12 下-13 上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5 朱之蕃 〈金陵圖詠序〉指出金陵 「相沿以八景十六景著稱,題咏者至有去取,觀覽者每歎嘆遺珠。」
見朱之蕃編 《金陵圖詠》 (台北成文出版社據1623 年版影印),頁2 。
2
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