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gongdaoyibiography.doc

近五十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gongdaoyibiography.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五十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gongdaoyibiography

近五十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 冯胜辉,龚道溢,张自银,何学兆,郭栋,雷杨娜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要:风寒温度是冬季表征人体热舒适度常用的参数,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关注的要素。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的气温和风速,计算和分析了1956~2005年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普遍呈上升趋势,全国平均升高3.2℃,变化速率达0.64℃/10a;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地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79℃/10a、0.84℃/10a、0.81℃/10a、0.80℃/10a,其中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地区上升趋势最为强烈,超过1℃/10a;35°N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上升速率较低,为0.39℃/10a。风寒温度的这种变化特征是近50年来气温升高和风速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变化造成的风寒温度上升是2.4℃,而地表风速下降对风寒温度的贡献为0.8 ℃。东亚气温和风速的变化受诸多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影响东亚气候的几个主要环流因子中,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和欧亚遥相关型等与风寒温度有显著相关。这四个环流因子一起能解释50年来全国平均风寒温度方差的46.7%。全国平均气温与这四个环流因子的相关分别达到-0.65,+0.49,+0.31和-0.32;而平均风速与北极涛动的相关最显著,达-0.51。 关键词: 冬季;风寒温度;气温;风速;趋势 1 引言 影响室外人体热舒适度的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风速、湿度等,以及吸收和散失的热量、对流和传导,还有人体可以改变自身热量舒适程度的诸多因子[1]。在这些要素中,气温和风速起主导作用[2]。早在1920年,Hill[3,4]就开始了大气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研究。Siple和 Passel[1] 在南极进行科学研究探险时提出风寒(windchill)概念,用以描述冷空气以风的形式运动时人体所承受寒冷感觉的程度,以及裸露体表被冻伤的危险度,并定义风寒指数(wind chill index ,WCI,单位Kcal/m2·h-1)来表示一定气温和风速作用下,裸露的体表面每平方米每小时散发的热量,同时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出了风寒指数的经验公式。这个指数为我们提供了简单、实用的用以衡量室外人体热量散失状况的指标,也可以用来指示寒冷天气状况下室外活动的冰冻危险程度。在后续的研究中[2,5-7],人们常常把以热量散失为衡量指标的风寒指数换算成以温度为单位的风寒温度(wind chill temperature,WCT,也称风寒相当温度)。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气象服务部门在冬季向公众发布风寒指数的预报和预警信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参考。 很多研究[8-11]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冬季平均气温在近五十年里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持续下降和随后的显著上升,且冬季升高幅度要比年均大的多。同时经过对东亚冬季风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12-13],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有所减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3-15],和东亚季风有关的冬季和夏季地面平均风速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下降的十分明显。 在我国冬季气温升高和风速减弱的气候背景下,与人体热舒适度密切相关的风寒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呢?对于类似问题,毛政旦[16]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利用经过改进的Siple-Passel风寒指数公式对我国风寒指数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利用最新的风寒温度公式分析中国近50年来风寒温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2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气象观测数据为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94个台站1951年以来气候资料月平均值数据。本文选取台站资料始于1956年之前(包括1956年)且无缺失年份的168个台站的气温、风速月平均值数据资料,资料分析时间段为1956~2005年冬季(12月-翌年2月)。其中仅有8个台站缺失一到两个月份的数据,本文在计算中采用缺失月份所在冬季的其他月份平均值代表这个冬季。其资料主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500hPa高度场格点数据,分辨率2.5°×2.5°,时为1958~200年Siple和Passel拟合的公式(s-p公式)或者在此基础上改进的公式,例如文献[16-18]。但是受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这些公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风速大于25m/s(90km/h)时,s-p公式所显示的风寒变化曲线与实际所测的风寒变化曲线的趋势相反 [1,2]。美国国家气象服务中心(NWS)和加拿大气象服务中心(WSC)经过数年的联合研究,充分运用现代人体组织散热理论建立了比较合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