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醫常用治療法之應用 拔 罐 拔罐法 以罐或筒為工具,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於皮膚或穴位上,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調節機體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草綱目拾遺》“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 拔罐具有溫散寒邪,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拔膿去腐等作用. 適應症 外感風寒之頭痛,關節疼痛,腰背酸痛, 中風,肩頸酸痛,咳嗽氣喘,脘腹脹滿, 癰腫瘡毒. 坐 罐 是最普遍也是使用最久之罐法.肩,腰,背,頭痛或疔疽排膿皆可用. 吸力以病人能承受的最大吸力為主,亦即皮膚被吸起約2-4公分,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局部皮膚充血或出現皮下瘀血時則應起罐.皮膚較薄處應縮短時間. 留罐時應予保暖. 坐 罐 走 罐 在拔罐的部位塗上一層凡士林或按摩乳,將罐吸緊皮膚後用手握住,循著經絡(膀胱經)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瘀血時,將罐取下. 適用於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豐厚,面積較大部位之麻木,急症,熱症,風濕痹痛等. 走 罐 閃 罐 臨床上在某一穴位罐扣住立即取下,反覆30-50地扣住,取下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即可停止. 透過一吸一放,一鬆一緊形成物理刺激,改善血液循環. 本法適用於局部疼痛或麻木等症. 留針拔罐 針刺得氣後,將火罐扣於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留針與罐5-10分鐘,再將罐與針一同取下. 此法係將針刺與拔罐相配合,可達到雙重療效. 此法不得用於胸背部,以免造成氣胸. 刺血拔罐 拔罐部位先消毒,以三稜針或梅花針局部刺血後,拔火罐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鐘,需密切觀察出血量,起罐後須給予皮膚護理預防感染. 治療風熱感冒,急性扭傷,牛皮癬,丹毒,皮膚搔癢. 梅花針 拔罐臨床應用 外感風寒感冒:將罐體吸拔於大椎穴,沿督脈下移到至陽穴,再回推至大椎穴,共來回6-8次,留罐於大椎,若有咳嗽,加拔雙側肺俞穴,留罐5-8分鐘. 蕁麻疹:神闕穴,每日拔火罐三次,每次3-5分鐘,以三天為一療程. 泄瀉:龜尾穴(尾骶骨端),閃火罐法,留罐5-10鐘,一天一次. 拔罐禁忌 骨骼凹凸不平處及毛髮較多處不宜拔罐. 皮膚水腫,腫瘤或大血管處. 孕婦腰腹部及乳頭部. 高熱抽搐者. 一歲以內不適用此法,1-5歲幼兒每次只上一罐. 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前先向病人解釋,取得合作. 選擇適當與舒適的體位. 留罐時應注意保暖. 選擇肌肉豐滿的部位. 注意罐口是否平整無裂痕. 使用火罐及藥罐時應注意不可燙傷. 放 血 法 放血法 古稱“刺絡”又稱刺血法,是用三稜針,粗豪針或小尖刀等針刺穴位或靜脈放血,放出少量血液,使內蘊熱毒隨血外泄,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袪風止癢,鎮吐止瀉,開竅泄熱,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使用前需無菌消毒用具及皮膚. 華陀曾刺絡出血治療紅絲疔,《舊唐書》描述秦明鶴針刺百會出血,治癒唐高宗頭目暈眩急症. 日本醫家丹波元簡在《醫勝》書中記載,明崇禎時代用刺血治療烈性傳染病. 法國路易.白利渥慈於1816年出版論慢性疾病,瀉血術及針術. 適用範圍 昏厥 高熱 中暑 頭痛 中風 急性咽喉痛 目赤紅腫 癤腫丹毒 放血部位 《靈樞?五邪》中記載,選用病灶附近,在耳後,胸,背,肘,頭,膝窩有青紫充血之靜脈,用三稜針放血. 局部疼痛如血管性頭痛,可點刺太陽穴絡脈出血,到鎮痛作用. 皮膚局部麻木,脫髮及神經性皮炎,可用梅花針叩打患處皮膚,使之微量出血,加拔火罐. 委中穴放血,對於急性腰扭傷患者,效果顯著. 操作方式:點刺法 又稱“速刺法”,在穴位迅速點刺出血. 中暑,中風,昏厥等可點刺「十宣穴」放血以開竅醒腦. 目赤紅腫及頭痛可點刺「太陽穴」. 高熱可點刺「大椎」放血. 腰痛點刺「委中穴」以活血散瘀. 緩刺法 用三稜針緩慢刺入淺靜脈,使之少量出血. 臨床用於中暑時可在肘窩,膕窩的淺靜脈刺絡出血. 散刺法 又稱豹紋刺或圍刺. 在頑癬,癤腫周圍或扭挫傷局部刺絡出血. 皮膚局部麻木或神經性皮炎,可用梅花針叩打患處使之少量出血. 刺血速度要快,要淺,出血數滴即可. 注意事項 放血法刺激較強,應先取得病人同意與配合. 宜採臥位,手法不宜過深過猛,應輕,穩,準. 出血傾向者禁用放血法;氣血虧虛,孕婦,年老體虛及貧血者慎用. 以無菌操作,術後需予傷口護理. 一般以每日或隔日放血一次,3~5次為一療程,急症亦可一日二次. 凡屬實證,熱證,瘀血,經絡阻滯及疼痛之各種疾病皆可用刺血協助之. 耳穴貼壓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