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社会学重要人物思想暨理论要义上
教育趨勢導報第34期
教育社會學重要人物
思想暨理論要義(上)
撰文◎李謙、彭傑(補教名師)
壹 、前言
教育社會學乃是教育學的四大基礎學科(即教育史哲、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學
)之一,具有其歷史及重要性。事實上,教育社會學在其百年光景的學科歷史當中,
最初以傳統(規範的)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 Sociology )之名進行研究,但由於側
重教育實際問題的規範性分析,因而對教育社會學的學術聲望頗為有限。直到二次大
戰之後,依據社會學理論及方法所建立起來的新興的(徵驗的)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 ),才使得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結果受到外界的重視。再經過半世紀的開
展,到如今教育社會學已成為一門具有自主性及主體性的科際整合的學科。近來更將
觸角伸向哲學、文學及語言等人文學科,而此一跨越傳統學科邊界的做法,除讓其學
科特色更為鮮明外,也為教育議題或時事提供多元批判的社會解釋。此外,二十世紀
下半葉,許多重要的社會學說,如巴杜(P. Bourdien )的文化再製理論、柯爾曼(J. S.
Coleman )的社會資本論等如果脫離教育領域,恐怕也難以具有實質成效。因此,教
育社會學的發展不僅對社會學有所貢獻,也對教育學,甚至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具有
難以想像之貢獻。
108
爰從本期起特針對教育社會學進行共四期的專門研討,俾使讀者清楚的掌握教育
社會學的梗概,且能精準批判與分析各種教育議題。因此,本期則先從教育社會學重
要人物思想暨理論要義予以論述。惟因篇幅甚多,故先從教育社會學的基本觀念,以
及結構功能學派及衝突學派等重要人物思想暨理論予以析論之。
貳 、教育社會學的基本觀念
一、教育社會學的定義
社會學一詞最早係由孔德(A. Comte )在一八二九年首創。同時,他認為人類知
識進化的歷程係遵循「神學玄學科學」等程序,因此他主張用自然科學的方法,
客觀地從事社會現象的分析與解釋。繼孔德之後,包含如英國學者斯賓塞(H. Spencer
)、美國學者華德(L.E, Ward )、法國學者涂爾幹(E. Durkheim )等學者皆提出精
闢的論點,影響社會學發展甚鉅。而教育社會學即在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之下發展。
陳奎 (1995 )認為,教育社會學乃是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之科學,運
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並藉以改善教育
,促進社會進步。
林清江(1995 )認為,教育社會學係研究教育與社會之間交互關係之科學,由教
育專家從事者,偏重規範性的研究,旨在導致社會行動;由社會學家從事者,側重證
驗性研究,旨在證實學理,建立社會理論。
林生傳(1996 )認為,教育社會學則係結合教育學與社會學,以分析社會結構中
的教育制度,實徵教育歷程中的社會行為,並詮釋其意義為目的的一門科學。
綜合以上說法,教育社會學的定義主要在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同時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來分析教育制度,藉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俾改
進教育,促成社會進步。
二、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可分三個時期來加以論述。最早源起於「傳統的教育社會學」
,強調運用社會學理論在教育實務中,以促進教育發展;之後進入到一九七○年代後
,則為「新興的教育社會學」,強調運用科學驗證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制度與組織的分
析;最後則為「『新的』教育社會學」,採非實證、質性的研究方式進行有關教育的
研究,而研究對象也從鉅觀國家社會等制度而轉移至微觀的個人或群體身上。爰此,
以下針對這三大時期的理論內容茲予分述之(林生傳,1996 ;林清江,1995 ;洪祥,
2006 ;陳奎 ,1995):
109
傳統(規範的)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 Sociology ):
年代:一九五○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涂爾幹(E. Durkheim )、韋伯(M. Weber )、孟漢(K. Mannheim )
、華德(L. E. Ward )、杜威(J. Dewey )。
主要觀點:
傳統的教育社會學具有「哲理」的性質及「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申请表.doc VIP
-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微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 VIP
- 【宏观专题】牛市进程:十大观察指标-250901-华创证券.pdf VIP
- IBM-中外运产品创新咨询项目IPD体系沟通材料_v1.0_20200228.pptx VIP
- 课件智慧管廊解决方案.pptx VIP
- 2024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课件 Starter Unit 2 Keep Tidy! Section B.pptx
- 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详解演示文稿.ppt VIP
-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考核明细及罚款金额.doc
-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课件(共23张PPT).pptx VIP
- 血栓相关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