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CUHK.PDFVIP

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CUHK.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CUHK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2 - January 2011 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 林 立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引 言 結社唱酬是歷代遺民追憶前朝、建立和鞏固其遺民身份的重要手段。這些自我疏離 或被排斥於新政權以外的人 ,固然有其兀傲不群的一面,但與志同道合者則相濡以 沫。他們透過組織和參與各種能顯揚遺民氣節的活動來進一步肯定自我 ,與同人互 相砥勵 、互為倚傍。結社唱酬則有將這類活動儀式化、定期化的傾向:同人借助吟 詠一起抒發內心的抑鬱 ,切磋詩藝。個人的情感既得以表露,也能獲得社友以形式 及內容相近的作品作出回應 ,編輯刻印後的社集亦能以群體的面貌流傳後世。民國 時期,清代遺民也組織或參與了幾個詞社,他們的楷模就是前代的遺民社集。 宋、明兩代遺民在異族統治的壓迫下都曾以結社唱酬的形式來表達同人的家國 之痛 ,也有借結社為名,圖謀光復者。詩社方面,宋遺民有月泉吟社和汐社等的結 1 2 集。 明遺民踵武前賢,也紛紛成立甚有政治色彩的詩社。 單在浙江甬上(在今鄞縣) 3 一地就有多個詩社的結集 ,作品收入《甬上耆舊詩》三十卷。詞社方面,根據目前的 1  有關月泉吟社的活動始末、遺民色彩和作者考,詳參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 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6–57 , 年),〈元初的遺民詩社〉,頁 ;〈月泉吟社的結社與 活動形式〉,頁72–80 ;〈月泉吟社作者群略考〉,頁81– 115 。另見方勇:〈月泉吟社考 論〉,載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268–305 。關 於汐社的活動和個別成員的詩作 ,見歐陽光:〈汐社簡論〉,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頁 116–24 ;〈 125–36 宋遺民詩人方鳳生平和創作初探〉,載同書,頁 。 2   楊鳳苞(1754– 1816)在〈書南山草堂遺集後〉說道:「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職、高蹈而能 文者,相率結為詩社,以抒寫其舊國舊君之感,大江以南,無地無之。」見楊鳳苞:《秋室 集》,《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卷一,頁 10 。 3   見胡文學(編):《甬上耆舊詩》,《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全祖 望(1705– 1755)〈湖上社老曉山董先生墓版文〉說:「有明革命之後,甬上蜚遁之士甲於天 下,皆以蕉萃枯槀之音 ,追蹤月泉諸老。」見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續修四庫全書》 本,卷六,頁 507 。 ©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2 - January 2011 206 林 立 資料,宋、明兩代遺民詞人雖有唱酬活動,卻很少有以「社」為名的組織。以宋遺民 而言,有記錄的詞人群體唱和僅見於周密、王沂孫和唐珏等十五人的《樂府補題》。 據稱當中的三十七首詠物詞都是有感於六陵被盜之事而發 ,而這些作品也就成為了 遺民詞的標誌。4 周煥卿對清初活動於不同地域的遺民詞人群體及其唱酬有相當詳盡的研究,但 5 僅舉出揚州一個不大起眼的「特社」為實質的詞社。 不少遺民詞人的唱酬似乎都是偶 1647 發性或隨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