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总师的两次退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蛟龙”总师的两次退休

  中国深海探测领域最有名的科学家徐芑南,又到了退休的时候。 中国论文网   当然,谁都知道,他永远不会远离大海。   就像十几年前,徐芑南曾经以退休者的身份远赴美国,最后仍然重返位于无锡的中船重工702所。   采访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77岁的“蛟龙号”总设计师拎着一袋子药刚刚从医院回来。2012年下半年,徐芑南的高血压、心脏病频发,以至于有时上班还要到单位的小诊所打吊瓶。   当年底,他在北京开会时出现严重头晕,很快就住进了上海华山医院。如今,虽然说不上病愈,但徐芑南格外珍惜工作时光。   2012年“蛟龙号”完成7000米海试,标志着它不再是一台试验性装备。而对于徐芑南,这意味着告别即将到来――“蛟龙号”项目成功,他的总设计师使命也已完成。   如今,功成名就也好、梦想成真也罢,他的心中仍然存有遗憾。“岁数大了,身体不好,再没法奋斗在一线了,可这是生物规律,没办法的,人总归要退下来。”   潜水器崛起   中船重工702所位于无锡太湖之滨的龙王山下,由一栋栋60年代的红砖房子绵延而成,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风光无限的“蛟龙号”此刻安静地躺在这里――山麓一白色实验室内,它被剥去外壳,露出了错综的骨架、锃亮的罐舱。   徐芑南和深海潜水器的故事,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末说起。当年他抱着一颗“建立强大海军”的爱国之心,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702所。工作不久,徐芑南便主动要求到黄海之滨的青岛潜艇基地实习,没想到这成为他终生结缘大海的开始。   60年代末,国际上开始大力发展海洋石油开采,各类潜水器应运而生。中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与潜水器的研发随之起步。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中国人只能自行设计、自主研制。当时702所接受了潜深300米的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研制任务,徐芑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到1985年,该套设备在南海海试成功。“那时三亚海水十分清澈,潜水员水下50米走动,游鱼都看得一清二楚。”徐芑南的印象十分美好。   研发成功后,702所接着又开发了潜深300米的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器。此后,徐芑南还陆续担任600米重型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的副总设计师、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总设计师。这些当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为后来“蛟龙号”的研制作了铺垫。   80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好几个科研机构都在研究深海装备,海洋勘查、利用已经越来越被接受。国家海洋局的大洋协会于1991年成立。   中国人开始走向深海。   离开的年轻人   “蛟龙号”项目最初是在1992年提出的。虽然这时中国的无人潜水器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载人潜水器仅仅停留在600米深度,而西方国家在80年代就研发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702所的几位老研究员意识到,无人装备虽然存在许多优势,但智能方面毕竟与人无法相比,很难从事精细操作。   时任702所所长的是著名船舶结构力学和水弹性力学专家、工程院院士吴有生,他邀请造船、制造、材料、动力、机械等方面的院士和资深专家开会,开始论证载人深潜器。   自1993年起,702所几乎每年都向科技部提出报告,希望开始研制载人深潜器。   徐芑南回忆说:“报告送上去后科技部开了座谈会,好多领导都参加,最后还是没有批。理由是用户不迫切,技术难度风险太大。另外投资太大。当时国力有限,重点投资仍是无人潜水器。”   1995年是关键之年。当时进行了一次集中论证,有多位院士和专家参加。结果,正在东太平洋做6000米无人机器人海试的徐芑南得到了消息:载人潜水器不上了。   徐芑南今天仍记得,几个老同志在船上絮叨:“没戏了,没戏了。”   因为第二年、1996年将是“九五”计划的开启之年。如果此时不能通过,五年间都很难获得支持。   当时徐芑南已59岁,对于几位同龄人而言,最后一个梦想就此搁浅。   经过6000米无人机器人的海试,徐芑南的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轮番到来,一只眼睛仅存光感。办完退休手续以后,他在上海的家里休整了一年。   1998年1月,徐芑南和夫人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航班,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不少年轻人都想施展抱负,如果没有重大项目,只做点零碎的事,一晃十年就过去了。那时候载人深潜器是大家共同的梦想。而立项合同不签就不作数,年轻人也陆续离开,有的人技术移民了。立项前夕,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室10多人就走了3个。”徐芑南说。   徐芑南的妻子方之芬,702所高级工程师,对本刊记者提到了当时702所的水下工程研究室主任。“他为立项呼吁了近十年。2001年在工程院组织的讨论会上还是他去作的报告。临走前,他问所领导能不能立项,能立项就不走了。熬了这么久,得不到肯定答案,他无奈地去了加拿大。”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