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人没有冰箱空调 藏冰
曾侯乙铜冰鉴 我国冰箱之祖
梁启超曾以别号“饮冰室主人”载誉文坛。“饮冰室”是他的斋号,源自《庄子》中“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意为战国时期的庄子早上接受出使之命,晚上就得吃冰,以解心中之焦灼。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 则用此号表现出他一贯的忧国忧民之心。可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早就有了夏天饮冰消暑的习速和习惯了。
近日,全国各地的天气开启了“暴热”模式,热得发烫,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这种天气,大家恨不得24小时躲在空调房里。没有空调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话说,现在制个冰块很容易,有个冰箱就可以了。可是,在古代,他们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藏冰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冰窖。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周代设有专门管理冰政的官员——“凌人”,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等事情。凌人在每年12月斩冰,以预计所用的3倍冰量藏入冰室。到了春夏之季,人们开始用冰,秋天时清理冰室,为冬天藏冰做好准备。当时冰块的用途除了夏天供给统治者食用、降温、祭祀以外,甚至还用于保存尸体!古代的“冰箱”被称作凌阴,可惜的是,周代记载的藏冰的凌阴目前没有考古发现。不过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凌阴遗迹很多,可让我们了解古代“冰箱”的面貌。比如考古学家曾经在陕西发现了先秦时期的凌阴建筑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瓦片,还有陶制水管、板状铜条残段、玉璧、玉圭、玉玦等,这些出土遗物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应该就是一处凌阴。据观察,这处凌阴遗址是一处半地下式的建筑设施,地下是一个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台基(东西16.5米,南北17.1米,深约2米)。窖穴四周的夯土形成隔温墙,平均厚度约3米。窖上有瓦顶建筑,盖有稻草,还附有华丽的青铜构件,窖底铺有板岩,窖口设有五道可以启合的闸门,闸门下铺有陶质的排水管道,可将消融的冰水排到附近的一条小河里。根据窖穴的体积计算,这一古代“冰箱”可以藏冰190立方米。如果按照《周礼》的记载,储藏冰量是实际可用冰量的3倍。那么这处凌阴的有效冰量应当为60多立方米。比起我们家庭用的冰箱,古代人的“冰箱”真是太巨大了。古代的藏冰主要用于食物的冷藏、保鲜、防腐。当然了,凌阴是藏冰的地方,而不是冷藏食物的地方。在先秦时期,宫廷中专门设有“冰厨”,也即冷库。冰厨设于地面下,也可叫地下冷藏室。室内多挖有冰井,井内用陶制井圈叠套在一起,形成井壁井底也是陶制的,所以这种冰厨堪称是相当清洁的陶制大冰箱。这种宫廷冰厨的遗迹里,曾出土有大量猪、牛、羊、鸡的残骨,说明它是储藏肉类食品的窖穴。
古代采冰者
采冰时把冰裁下来得用冰镩,冰镩呈一个“丁”字形,铁制的,上面是把儿,越往下越细,下面是尖的。有的冰镩有十几斤重。
裁好冰后,把冰块拉上来得用拉钩,有的人也叫它“钩镰枪”,拉钩有一个木制的长柄,下面是铁的,呈尖状,而且旁边还有一个向上的弯钩,这个弯钩就是用来钩住冰块向上拉的。
冰块拉上来后一般放到排子车里运到冰窖去。排子车一般是胶皮轮或木轮,有两根辕,人拉着走。一般排子车最多可放十块冰。把冰运到冰窖里的板叫跳板,木制的,一般有三十公分宽,在运冰时会把草垫子先放到板子上。
采冰人工作时一般会穿油布,上面抹有桐油,可以隔水不会湿着衣服,作用近似于现在的塑料布。他们有的还会穿着套袖、套裤,防止弄坏衣服。采冰人一般都都穿毡鞋,为防止把鞋磨损,就在鞋外面缠上草,这叫做毡兀拉。
运冰者
采冰、窖藏是技术活儿,一般人是干不了的。清朝时期,给宫廷采冰、藏冰的多是北城的穷苦人。他们掌握了这些技术后,一般每年都会给皇室采冰、藏冰,他们干这一次活儿基本就够家里吃半年的了。不像有些文章中说的朝廷会给他们皮袄、皮裤、皮手套,其实朝廷根本不会管这些,这些装备只可能发给有关的官员。那些采冰的人只能穿着自己的破棉袄、棉裤,脚上穿着毡兀拉。采冰都是在夜里进行的,因为白天温度高,而且人多。采冰一般是使用冰镩把冰裁开,然后再用拉钩把冰拉上来,最后用排子车或绳子拉到冰窖里去。
古代送冰者
冰块大约有一米长、八十公分宽、一尺多厚,有一百公斤以上,一个人是几乎没法把冰块抱上车的,采冰人的辛苦可见一斑。码冰更是项技术活,采好的冰一般用铺了草垫子的跳板从门上顺下去,码冰的时候上下层之间要放草席子,防止冰冻在一起,有时码上面的冰还需用跳板把冰推上去。
冰码好之后就要用土把冰窖门埋上。冰窖要到农历的五月初二才开门,直到七月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