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传说揭秘与老子行踪考
历史上的老子神话老子由人变为神仙,最后成为道教的教主,有一个历史的衍化过程。本文想简单谈谈这一问题。
老子是活动于春秋末期的人,年辈略长于孔子。《史记·老子传》说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厉”古音读赖,所以厉乡又作赖乡或濑乡。晋《太康地记》说:“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史记·老子传》张守节《正义》引)所以崔元山把记述老子事迹的书取名《濑乡记》。苦县本属陈国。楚惠王十一年(前478)楚师灭陈(见《左传》哀公17年)所以苦县归楚,实为归楚。其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的父亲(也有说他的母亲)姓李,所以叫李耳。李姓本是尧舜时皋陶之后。皋陶为大之官,故其子孙以理为氏。商纣时理氏避难乃改姓李。稍后于老子在战国初有李理、李克。《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老子就如现在说的老先生。古代对人称字而不名,所以先秦古藉中都称老聃,一作老耽。《说文》:“耽,耳大重也。”聃、耽二字音义并可通。老子曾在周作过“守藏室史”。“藏室”说是藏书之所。周徵室就是周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守藏室史”亦称“徵藏史”。徵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图书的史官。他对古代的历史典制是比较熟悉的。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在《庄子》中屡载孔老问答的话。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孔子世家》及《老子传》中都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看来司马迁对此是深信不疑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具体内容则载于《礼记·曾子问》中,先后凡四次。从这些不同学派的诸多记载来看,孔子学于老子是难于否定的。老子在周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官,后来“见周之衰,乃遂去”。(《史记·老子传》)老子弃官退隐,所以司马迁说:“老子隐君子也”。据说老子经过函谷关遇见令尹,关尹请老子著书讲道,老子用极精练的语言写下五千余言,这就是我们现在诸的《老子》,后来又称为《道德经》。《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它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末老子的思想,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个别章句出于老子后学的增补。那种认为《老子》出于战国,甚至出于《庄子》之后的说法是不足信的。近年荆门战国墓中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这批竹简尚未公布,有人说是解说《老子》的。不论是《老子》或解说《老子》,都证明《老子》在战国中期以前早已存在。
《庄子·养生主》说:“老聃死,秦佚吊之”。可见他并不是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史记·老子传》说:“莫如其所终”,是不对的,老子的生平事迹真实可考的,大抵就是这样的。
老子退隐之后,由于他清静自正,无为自比,曾享高寿。因之经历战国到西汉时,大概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很多。其是非真伪也难于详考。所以司马迁在写《老子传》里就用了好些“或曰”“盖”等疑似之词,写的惚恍迷离,最后用了一句“世莫知其然否”,作为结语,意即这些事情弄不清楚,难于判断。不过我们如能根据各种史料加以理性分析,也可以辩其然否的。
老莱子非老子,但二人有类似之处:其一,同为楚人;其二,《史记·老子传》及《庄子·外物篇》载有老莱子与孔子的对话。故《史记·老子传》《汉书·艺文志》都说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其三,老子、老莱子同为隐者;其四,二人同属道家;其五,二人同享高寿。有这五点,把两人混同起来,是很可能的。但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严仲,于楚老莱子”。明以老子与老莱子为二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中明确着录“《老莱子》十六篇”。虽然不是《老子》五千言。有此二证可见老子与老莱子非一人。
老子与太史儋也非一人。老子与太史儋也有类似之处:其一,老子与太史儋同为周史官;其二,儋、瞻、聃、耽四字古音同义通,都是耳朵长大的意思。因之,史儋与史耽、老聃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但是太史瞻在《史记》中凡四见,一见于《周本纪》里记太史儋在周烈王二年(前374)见秦献公。《秦本记》中载于秦献公十一年(前374)两都所记的时间完全符合。从前374年到孔子之卒已经106年,孔子如果还在当时已178岁,老子长于孔子。要是比孔子大20余岁,那么老子见到秦献公时当已200多岁。但是从现实社会来着,高寿的人达到160余岁已不大可能,至于活200余岁则只能是神话了。因此可以判断见到秦献公的太史儋,不是老子。高亨颖太史儋为“老聃之后”(见《老子传笺证》),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老子本是老人寿考者之称,原来并不是专有名词,所以老莱子、太史儋以其高寿,当时均可称老子。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作为普通名词的老子,当然可以说:”儋即老子“。后来”老子“成了作《道德经》的老聃的专称,以太史儋即老子当然是“非也”。由于同是高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