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英雄由‘英雄历程’解析燕丹子之文化意涵及士人心理.pdfVIP

失落的英雄由‘英雄历程’解析燕丹子之文化意涵及士人心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落的英雄由‘英雄历程’解析燕丹子之文化意涵及士人心理

東吳中文學報 第二十期 2010 年 11月 頁 51-72 失落的英雄 ──由「英雄歷程」解析《燕丹子》之 文化意涵及士人心理 黃 東 陽  提 要 本文以最早記錄民間所傳述荊軻刺秦王的文本《燕丹子》為研議對象,考述 是書的敘事原理和主要意識,以理解此政治事件傳續和被再塑的文化成因。已知 先秦時於士人間所流行於社會建立功業,以求取生命以另類形式存續後世的思 維,成為荊軻以付出性命執行政治暗殺的動機,除受到燕國人傳誦外,也獲取亦 經歷秦國攻伐與亡國境遇的諸國同情,入漢後仍能廣被傳揚。此事於流傳間版本 雖異,惟至少於漢末已有《燕丹子》集結漢以來的諸種說法,能呈現此故事在民 間傳播的梗要。復由「英雄歷程」的概念分解是書的結構與意涵,發現其中視燕 丹子所遇到的「異象」乃出於「天啟」,引申出其後刺秦王乃出於天意的結果, 讓此一政治暗殺近於愚昧的過程,轉變成荊軻實現永恒生命的方式,適能引發若 高漸離之徒的效法和追隨,讓英雄的精神得以回歸,成為實踐生命意義的「典 型」。復次,漢人也將荊軻的激越行為,解釋成公羊學中復仇之義的實證,能合 禮教的規範,也可彰顯荊軻當存有忠義的本質,即道德感的展現,至於刺秦中所 發生的各樣異象,能由天人交感以詮解,使得荊軻此行成為對違逆天道者即秦王 的警示,建立起善惡對立的概念。由此,荊軻不復是歷史中被視作失敗的例證, 在身後取得游移於仕進及志節間的士人共鳴。然此否認個人成就決定於其社會貢 獻的非主流思維,自難抵禦往後知識份子汲取和尋求社會地位及認同的想法,以 致漸趨不傳,隱沒了失落英雄的身影。 關鍵詞:燕丹子、荊軻、千面英雄、漢魏六朝、志人小說  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 51 - 《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期 壹、引言 毋論探尋仙境秘藥以祈求肉身不滅,抑或倚賴子孫祭祀讓亡魂長久存續,還 是用理性觀察並對待生命,採取生死隨化或精神不死等不同思考進路的態度,皆 是先秦時期人們理解與安置生命的法式,以處理與面對生命必然消失的心理恐懼 及疑慮。隨著中華文化理性與入世的特質逐漸抬頭,排擠了巫術神秘主義的影 1 響, 使得個人對於自我意識長久留存的期待,寄託在社會貢獻一種藉由立德、 立功、立言的方式上,於文化中已然存在無需置辯的經驗及記錄。畢竟身體趨向 毀滅乃人類經驗世界中的事實及鐵則,況且在社會之中所謂的「個人存在」,本 指他人意識中對於此個體活動的肯定,故延續這界定個人存在概念的想法,並揆 諸能對群居的眾人有著社會重大發明者,已能依賴口傳或文字被來者所記憶,便 能用此突破時空的限囿,將己生命予以傳續。而這無關於保存自我知覺極度理性 安置生命的思維,對接受「禮」所規範與薰陶的士人階層影響最深,在先秦時引 領著許多知識份子成為徇名的烈士,以既有的生命換取青史上的記錄,得到近於 2 僅有安慰心理作用的不朽生命。 此概念除了成為中國特殊的歷史觀點和傳統 外,甚者已見將特定人物的事跡單獨記錄甚至自成一篇,成於漢末的《燕丹子》 即預其一。此書以燕丹子質於秦作為背景,用荊軻刺秦王當事件的核心,記錄下 以荊軻為首的烈士群像。此事在先秦特殊的時代氛圍下方能發生,一個以「道德 3 精神」作為一切價值根源與標準的時代, 卻在後來時風轉移後,尤在漢時最為 1 中華文化或言儒家文化的理性化趨向,於先秦已然形成,自排擠巫覡文化及神秘主義。此即 陳來所指陳:「當然,『理性化』的框架尚不足以完全把握中國文化的演進的特殊性,從前 軸心時代到軸心時代,中國文化演進的突出特色是人文性和人間性,從而,它的理性更多地 是人文的、實踐的理性,其理性化主要是人文實踐的理性化,這在春秋時代更為明顯。」清 楚地道出中華文化已於先秦時期尤其春秋時代,形成理性化的入世即人文、人間性且當予實 踐的精神。引見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書店,2009 年 4 月),頁 13-14 。 2 有關中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