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营养科学之精华篇章矿物质(二).ppt
第五节 矿物质(mineral);(一)矿物质的特点
1.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
2.在体内分布极为不均匀。
3.矿物质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4.某些微量元素安全范围较窄,易引起中毒。硒:RNI:50ug/d, UL:400ug/d。;(二)矿物质缺乏
我国易缺乏的矿物质:钙、锌、铁、碘、硒等。
缺乏原因:
1.地球环境中分布不平衡
2.食物中存在着拮抗物质
3.摄入不足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
4.生理上特殊需要:如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等。;二、钙(calcium);(二)钙的吸收与代谢;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Popular forms of weight bearing exercise include:
Walking
Jogging
Stair climbing
Dancing
Hiking
Volleyball
Tennis
Certain types of weight lifting/resistance exercises ;3)乳糖:可经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酸,肠腔PH 值降低,与钙形成乳酸钙复合物而促进钙吸收。
4)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有利于钙的吸收。;2.排泄和储存
通过消化道、尿及其它(汗液、乳汁)途径排泄。蛋白质可增加尿钙的排出,磷可减少尿钙的排出;
影响钙储存的因素:
(1)钙的摄入量
(2)机体的需要量
(3)其它:高钠摄入、氟骨症、糖尿病等均可降低钙的储留。;(三)钙的缺乏与过量;2.钙缺乏病:
(1)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骼软化、变形,严重者可出现佝偻病;
(2)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
营养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钙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骨质疏松症的预防:“Five tips building strong bones”:
Look beyond the dairy aisle. Calcium-rich non-dairy foods include leafy green vegetables and broccoli, both of which are also great sources of vitamin K . Beans and tofu can also supply calcium.
Get your vitamin D
Get active.
Be careful about getting too much retinol (vitamin A).
Many multivitamin makers have removed much or all retinol and replaced it with beta-carotene, which does not harm bones.
5. Build strong bones from childhood.
(3)其他:有研究提示,缺钙可能与龋齿、高血压、结肠癌、男性不育有关。;3.钙过量的危害:
(1)高钙尿可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高钙尿是肾结石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影响其它元素的吸收利用:如铁、锌等。
;(四)钙的营养学评价;(五)钙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三、磷(自学)
四、镁(自学);五、铁(iron);(一)生理功能;(二)铁的吸收与代谢;影响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抑制因素(inhibitor):
(1)植酸(盐):粮谷类、豆类等
(2)草酸(盐):
(3)碳酸(盐)
(4)磷酸(盐)
(5)多酚类物质:茶叶、咖啡、可可等
(6)某些金属离子:如钙、锌过多时
(7)卵黄高磷蛋白
此外,体内铁的需要量和储存量:对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均有影响。; 2.铁的储存与排泄(略);(三)铁缺乏(iron deficiency);2.铁缺乏对机体的影响:
(1)贫血
(2)对行为和智力的影响
(3)免疫力下降
(4)体温调节能力降低
(5)儿童易发生铅中毒;3.铁缺乏的防治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尤其是动物肝、肉;
(2)增加富含VC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3)增加铁强化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的摄入。“铁强化酱油”——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
(4)已出现缺铁性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
(5)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四)铁的营养学评价;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和血液锌原卟啉(ZPP)
FEP >0.9umol/L(500ug/L), ZPP >0.96umol/L(600ug/L)
可作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的判定指标。
4.血清运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 铁缺乏时,sTfR↑;(五)铁的参考摄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