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选修3).doc

2018年4月2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选修3).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4月2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选修3)

(2018届广西防城港市高三模拟考试)材料 (2)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学%科网 【解题必备】一战役 时间 交战方 战役目的 结果 地位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 英法—德国 粉碎“施里芬计划”的一部分 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1916年底 德国—英法 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法军摆脱被动,进入反攻 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1916年6月—1916年11月 英法—德国 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未分胜负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 德国—英国 英国海军仍掌握制海权 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1892年,某军事协定规定:如法国受到德国或在德国支持下的意大利进攻,俄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支援法国。该军事协定的签署 A.表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B.说明法国正式成为了“三国协约”的中心 C.体现了英法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的意图 D.说明意大利与法国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夏,虽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幕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俄军事协约的建立。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见,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后,为对抗共同的敌人,法俄两国在1892年签署了军事协约,从而使欧洲开始出现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故选A。此时三国协约尚未建立,且英国是三国协约的中心,故B项错误;C、D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学*科网 2.【答案】(1)战争神圣化;突出英雄主义色彩;与文明传播和宗教教义相结合;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具有狭隘民主主义色彩)。 (2)美化战争,增加战争风险;促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加深了民族仇恨;成为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之一。 3.【答案】(1)因素:一战形势、国内形势严重恶化;协约国的民族主义宣传;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帝国成员的离心。 (2)影响:一定程度体现民族自决意愿,是国际关系进步的表现;美国成为国际事务的主导国之一;引发地区新的矛盾和冲突。 【解析】(1)依据材料“1918年夏,虽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结合所学从一战形势、国内形势严重恶化;协约国的民族主义宣传;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帝国成员的离心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及所学一战影响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