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内容摘要
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而普遍推行的外交政策。本文就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的这一政策的深刻原因进行了分析,尤其从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外交策略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 绥靖政策 原因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Britain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Abstract
Policy of appeasement was carried out ,against the invasion of Fascist states by most western countries ,before The World War (Ⅱ) broke out. The Britain was carried out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so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rofound reasons why the Britain took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especially from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of War-weariness, pressure of economic crisis, result of 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and requirement of diplomacy strategy.
【Key Words】Britain policy of appeasement reasons
目 录
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 1
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2
三、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3
四、外交策略的需要 4
五、小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绥靖”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一开始就有把事情压下去的意思。而它的的英文为appeasement,可翻译为“‘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经常用来指以牺牲他国利益甚而至于本国人民的利益,来向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这一政策最彻底的充分的运用表现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等为代表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奉行软弱的外交政策。1938年《慕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典型表现,同时也让这一政策达到了最高峰。随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从根本上暴露了绥靖政策的弊端,它不但不能满足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野心,反而养虎为患,终使英法自食恶果。由此可见其影响恶劣,那么英法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英国方面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外交等领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
首先,对战争厌恶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的流行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一战本身的破坏力使英国的各方面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再加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英国的经济状况极为惨淡。所以英国政府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恢复整顿经济上,而经济发展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以就极度排斥战争。另一方面,一战中人员财产的巨大伤亡和损失,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阵痛,“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所以从内心深处广泛地产生了对战争的极度抵触的社会情绪。当这种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时,就会影响钳制整个舆论走向,进一步作用于国家的决策。“如果有哪个政党或政治家敢于采取不同路线都会无形中有大的潜在的压力,在政治就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历史的车轮进入30年代以后,伴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反战求和的社会运动也走向了高潮。“1933年2月9日,在牛津大学俱乐部组织的一场约有500人参加的辩论中,凯内林·迪格比提出了‘绝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动议。表决结果,这项动议以275票赞成,153票反对而通过”。“1936年英国的一个组织‘国际联盟’举行了民意调查,而近100%的人不原意加入战争”。如此声势浩大的运动,必然会使政府的对外政策受到牵制,进而带来决策的压力。当时鲍尔温就有这样的言论“我以自己的名誉向你们保证,将不会有大量的军备”。 所以政府的这姿态最终只能使自己走向绥靖。
其次,国内统治者对其它相对落后地区的歧视心理。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发展的优势,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