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状核体温调节中枢.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弓状核体温调节中枢

第六章 发 热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发热的概念 过 热 癫痫大发作,甲亢 某些全麻药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真 菌 螺旋体 二.内生致热原(EP)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前列腺素E (PGE) 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短 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水平升高 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中PGE水平 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升高体温, Ca2+降低体温 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Ca2+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环磷酸腺苷 (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时相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高热出现烦躁,谵忘,幻觉 小儿高热引起热惊厥 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 心率增加超过15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 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三)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代谢加强,促使呼吸加快加强 (四)消化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抑制或者杀灭肿瘤细胞 红外线直接辐射 全身热水浴 体外热循环 制作 内生致冷原 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室旁核分泌CRH → a-MSH 发热激活物 单核细胞 EP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Na+/Ca2+ ↑ cAMP ↑ PGE2 ↑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上升 AVP α-MSH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高峰期 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退热期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3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 。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舌下 36.5—37.5 直肠 36.9—37.9 体温升高 生理性 剧烈运动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应 激 致 热 源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中暑,汗腺缺乏症 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发热激活物 EP细胞 EPs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 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2)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