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泛耐药时代细菌要试验重要性培训资料.ppt
药物 CLSI M100-S19 (2009) CLSI M100-S21 (2011) (2010-6补充) 敏感 中介 耐药 敏感 中介 耐药 多利培南 - - - ≤1 2 ≥4 厄他培南 ≤2 4 ≥8 ≤0.25 0.5 ≥1 亚胺培南 ≤4 8 ≥16 ≤1 2 ≥4 美罗培南 ≤4 8 ≥16 ≤1 2 ≥4 肠杆菌科菌- 碳青霉烯类药物 修订的… 折点 (MIC μg/ml) CLSIM100-S21表2A 500mg q8h 1g q24h 5oomg q6h or 1g q8h 1g q8h 肠杆菌科菌中的碳青霉烯耐药 两种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 – 能水解碳青霉烯类药物的b-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合并通道缺失 某些头孢菌素酶 (如 AmpC b-内酰胺酶 或 ESBLs) 有低水平的碳青霉烯酶活性 通道蛋白的缺失减少了碳青霉烯类药物进入细菌菌体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菌通常为多药耐药 肠杆菌科菌 不同MIC下的碳青霉烯酶检出率 (μg/ml) 抗菌药物 新的 CLSI 折点 旧的 CLSI 折点 敏感 中介 耐药 亚胺培南 ≤1 2 ≥4 ≤4 / 8 / ≥16 0% 14% 86% 美罗培南 ≤1 2 ≥4 ≤4 / 8 / ≥16 1.2%* 15% 84% 厄他培南 ≤0.25 0.5 ≥1 ≤2 / 4 / ≥8 0% 0.3% 99.7% 多利培南 ≤1 2 ≥4 ≤0.5 0% 2.3% 97.7% (FDA 折点) N = 474肠杆菌科菌; 328 产KPC or MBL 菌株 * 产碳青霉烯酶而美罗培南 MIC ≤1 μg/ml的菌株百分比 碳青霉烯类药物MIC 报告策略 例 #1 例 #2 美罗培南 MIC (μg/ml) 4 4 2 2 改良霍奇试验*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报告 (旧折点) 耐药 敏感 耐药 敏感 报告 (新折点)* 耐药 耐药 中介 中介 *对常规病人的报告不必做改良霍奇试验; 可以为感染控制目的而进行该试验 但不要把 “敏感” 或“中介” 改为 “耐药” 敏感 中介 耐药 旧 ≤4 8 ≥16 新 ≤1 2 ≥4 折点 (μg/ml) 新折点与碳青霉烯酶的关系 旧折点 新折点 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经常对以下一种或多种碳青霉烯类药物检测为“敏感” : 多利培南 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将绝大多数对所有碳青霉烯类药物检测为“中介”或“耐药” 碳青霉烯类将对所有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测为“中介”或“耐药”. Courtesy of Dr. Jean Patel CDC 新的CLSI 碳青霉烯类药物用药评述 “对于碳青霉烯类药物MIC或抑菌圈直径在中介范围内的菌株引起的感染,临床治疗方案有限,因此临床医生希望参照以往文献,使设计的给药方案能使用最大药物剂量以及尽可能延长静脉注射时间。” CLSI M100-S20-U (2010年6月) 为什么要修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 折点?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下降 新的信息提示老的折点对药物有效性的提示不可靠 新的折点都是建立在FDA批准的给药方案上的 可以尽快地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沟通联系 修订后的折点需要进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吗? 不需要!对于病人来说不需要检测碳青霉烯酶检测试验 需要!医院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检测为目的,需要进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改良Hodge试验,表型 PCR,已知的碳青霉烯酶 铜绿假单胞菌 重新评估了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但相应折点无变更 增加给药剂量信息 CLSI M100-S21. 2011 铜绿假单胞菌 删除了以下药物的折点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 局限的适应征 (如尿路感染) 头孢唑肟, 头孢哌酮, 拉氧头孢 – 在美国不使用 近来正在重新评价下列抗生素的折点: 碳青霉烯类药物 超广谱青霉素类 β-内酰胺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复合药 厌氧菌的药敏试验、折点和累积百分敏感率 WHO 早在2000年就已明确提出 抗菌药的使用要寻求: 临床疗效最大 药物毒性最小 耐药性形成最慢 耐药株传播最少 在耐药性形成前消灭病原菌” WHO report “Overcom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00 (available at /infectious-disease-report/2000/index.html) 但事与愿违 合理使用抗菌药 用现代折点来明确 体外药敏数据(MIC)、药代学及药效学(PK / PD) 、感染的治疗结局三者内在关系, 加强折点对临床指导。 治疗结局包括 折点(S≤X ug/ml, R y ug/ml)与疗效相关 折点与病原菌的消亡相关 用临床折点解释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