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生物研究成果盘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生物研究成果盘点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鉴于近年来基因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The Scientist杂志推出了“Genome Digest”,与大家分享近期热门的基因组研究成果。独一无二的水果物种:栽培的菠萝(Ananascomosus)与野生的菠萝(A. bracteatus)基因组:5.26亿个碱基对原文标题: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这项成果由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大学香槟校区等17个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研究首次阐明了景天酸光合作用基因是通过改变调控序列演化而来,证明了转座子是造成菠萝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并且菠萝基因组可作为所有单子叶植物的参考基因组。该研究成果对全球菠萝的遗传改良具有里程碑贡献,对包括禾本科粮食作物在内的大量单子叶植物的功能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菠萝是具有景天酸代谢(CAM)光合作用的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景天酸代谢途径是一种区别于C3植物的碳固定通路,起源于干旱地区,有很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于典型的C3植物,景天酸代谢植物最高可节水 80%,从而可以生长在干旱贫瘠等劣质土地。其他的1万多个种CAM植物分布在35个科,其中包括龙舌兰、仙人掌、火龙果和大多数兰花。对菠萝基因组控制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通路进行详细分析,鉴定了所有参与景天酸代谢途径的基因。这为后续在作物中通过基因改造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豆腥味”少的豆类物种:小豆(Vignaangularis)基因组:5420亿个碱基对原文标题:Genome sequencing of adzuki bean (Vignaangular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high starch and low fat accumulation and domestication这项成果同样是由中国学者完成:北京农学院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出了高质量的小豆基因组框架图,结果显示小豆有3.4万多个基因。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小豆与其他已知豆类基因组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小豆与菜豆亲缘关系最近。研究人员测序分析了49份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的基因,证实半野生小豆与栽培小豆的关系近于野生小豆,说明半野生小豆是小豆驯化过程中的初始农家品种。小豆不同于大豆等其他豆科作物,脂肪含量非常低,平均仅为0.59%,而总淀粉含量较高,平均为 57.06%。与此相比,大豆淀粉含量为25.3%,而脂肪含量多达22.5%。新研究表明,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导致了上述差异。同时也由于小豆脂肪氧合酶表达量较少,因此豆腥味相比于其它豆科植物,比如大豆等都要少。有毒害虫物种:亚洲虎蚊(Aedesalbopictus)基因组:197万个碱基对原文标题:Genome sequence of the Asian Tiger mosquito, Aedesalbopictus, reveals insights into its biology, genetics, and evolution南方医科大、华大基因等处的研究人员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测序、组装、注释了白纹伊蚊基因组,并结合其转录组对重要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主要的发现有:(1)白纹伊蚊拥有巨大的基因组,将近2Gb,是迄今报道的最大的蚊虫基因组;巨大基因组中丰富的基因储备,可能为白纹伊蚊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扩散到世界不同地区和传播多种病原体提供了遗传学基础。(2)通过比较不同蚊虫的基因组,发现影响蚊虫基因组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其中重复序列的构成比例,比例越高,基因组越大。(3)通过比较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因组中重复序列(TE)的构成,发现二者基因组大小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始于71百万年,白纹伊蚊TE的插入率较埃及伊蚊显著增加而消除率却基本相同。(4)首次在白纹伊蚊的基因组中发现了许多虫媒病毒包括登革病毒的插入序列,这些可能是白纹伊蚊作为许多病毒媒介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蚊媒与病原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线索。(5)通过对白纹伊蚊雌雄蚊的重测序和对其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对白纹伊蚊的雄性决定基因有了突破性发现,相关结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2015;348:1268(该项研究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Zhijian Jake Tu领导,他也是本PNAS文章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