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斯瓦尔巴德王湾地区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doc

北极斯瓦尔巴德王湾地区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极斯瓦尔巴德王湾地区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

北极斯瓦尔巴德王湾地区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 所属项目:南北极逆境条件下植物生长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经费:20万] 所属学科:环境生物学 所在队次:中国北极黄河站2011年科学考察? 观测平台:黄河站? 1. 项目相关人员 负责人: 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极地现场考察2次][相关论文] ? ●01 [长城站] 2006-11-20/2007-03-01 ◇中国第23次南极科学考察 ●02 [黄河站] 2008-06-01/2008-09-30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8年科学考察 现场执行人: 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极地现场考察2次] ? 姚轶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暂无极地考察记录] ? ? 2. 考察背景、目的和意义 (1) 考察背景 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南北极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我们特申请赴北极斯瓦尔巴德王湾地区开展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采集相关的研究标本,为此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野外考察和实验材料。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晚白垩纪到始新世,全球气候广泛温暖湿润,两极无冰盖。在这样的有利环境条件下,当时南北两极地区的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以森林为主,组成成份包括罗汉松科、樟科、桃金娘科和假山毛榉科等植物。并由此形成了南北极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地层中大量木化石的发现是我们研究当时的植被组成和演替的直接证据。随着新生代全球气温总体呈现的下降趋势,首先导致南极冰盖在始新世末期-渐新世初期开始形成,北极冰盖最迟也在上新世出现,逐步发展到今天的两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雪所覆盖,具有极端寒冷的气候,植被类型也由森林演变为苔原。 北极地处高纬度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5度,最高气温达到10度。地表主要为冻土层,水分不能下渗,形成地表积水的形象;植被以地衣、苔藓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夏季连续白昼,冬季连续无阳光。在如此极端寒冷,太阳强辐射,以及半年白昼和黑夜交替的逆境条件下,植物生长率相对低下,并且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极端环境产生了特殊的适应性。例如:大部分的多年生植物,可充分利用夏季短暂的营养期积累营养,顺利完成生活周期。由于永久冻土层阻挡了植物根系向深处生长,以及较少的年积温,植株个体非常矮小,多呈匍匐或垫状生长。 北极的气候环境变化固然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而其本身的变化又将加剧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极地的环境变化无疑会影响到中国的气候、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极无疑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国科学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如:大气科学、沉积学、冰川学、地球化学)开展北极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认识其变化过程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和局域气候改变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上述研究中,开展北极地区的植物学和植被生态学的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开展北极研究实属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陆续对北极地区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不少研究资料。例如: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的研究(方精云和位梦华,1998)、通过土壤pH值研究苔原植被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度(Gough et al.,2000)、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唐领余等,2003; 刘惠等,2007)、指示植物环境监测的研究(袁林喜等,2006)、被子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研究(王雪英等,2008),以及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夏利花等,2009)等。 在上述对北极地区开展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聚焦在北极王湾地区苔原植被常规观测样方的建立,以及样方内植物种类、个体数、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详细统计为研究南北极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和基本数据。 参考文献 方精云,位梦华. 1998. 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 环境科学学报,18(2): 113-121. Gough L, Shaver GR, Carroll J, Royer D, Laundre JA. 2000. Vascular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 Alaskan arctic tundra: the importance of soil pH. Journal of Ecology 88: 54-66. 刘惠,唐领余,张小平,周忠泽. 2007. 西藏和北极巴罗地区菊科植物几个属的花粉. 微体古生物学报,24(3): 292-301. 唐领余,周忠泽,张小平,张青松. 2003. 北极Barrow地区几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极地研究,15(1): 45-52. 夏利花,何剑锋,高岩,张汝民,张芳,蔡明红,罗玮. 2009. 三种北极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