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污染预防
2005/08/12 94年暑期資源環境學系論文研討(3/5) 地下水概念模式之建立及應用 指導老師:胡子陵 學生:詹時碩 學號:九十四年八月十二日 大綱 1.緒論 2.文獻研讀 3.研讀心得及結論 4.參考文獻 緒論 藉由監測井之水質及水文地質資料可概略建立及模擬污染全區可能之濃度分佈及範圍。 監測井之設井資料及相關參數取得為地下水模式建立之首要步驟。 緒論(續) 一般污染傳輸擴散之數值模式需有現場之調查資料,如地質土層(厚度、有效孔隙率、介質密度、儲水係數、水力傳導係數、比出水量),地下水流(流向、流速、水位、流量、抽水量、補注量、滲入量),污染源(種類、特性、位置、時間、污染量、濃度),污染物物性(延散係數、擴散係數、吸附性、生化反應),方可確切模擬地下水質狀況。 文獻研讀(1.2.3) 地下水觀測網執行流程: 1.地質調查分析 2.水文分析 3.判別自由水層與受壓水層之深度和厚度 4.設立監測井網 文獻研讀(3.4) 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井網第一、二(81-92年)期站井統計 文獻研讀(1.2.4) 水文地質調查主要工作: 1.資料蒐集 2.地質鑽探及岩心觀察 3.沉積物研究 4.含水層判斷 5.地層柱狀圖製作 6.水文地層之劃分 7.水文地層資料建檔 8.水文地質圖編製 文獻研讀(2) 嘉南平原以鹽水溪為界,粗分為南段、北段。 北段沉積環境受晚第四纪海水面變化控制,地下水層連通性較佳,粒度向南變細。 第一含水層深度約60m-90m間。 第二含水層深度約80m-120m間。 第三含水層深度約120m-210m間。 第四含水層因鑽井深度至250m故難判定。 文獻研讀(5) 第一含水層較具地下水資源,第二及第三含水層因連通性差,就大範圍而言不具含水層要件。 雖第一含水層可提供較大量之水量,但因受地層水之混染,且補助量少,泥層厚度高,故水質差無法利用。 文獻研讀(5.6) 台灣地下水資源的主要孕育區為沿海沖積平原、台地、盆地及谷地,而主要之含水地層為晚第四紀未固結的沉積物。 以含水層的厚度、孔隙率、導水係數等水文參數作為標準來衡量嘉南平原,原則定義嘉南平原為自然條件不良的地區。 文獻研讀(1.2) 除沿海地區外一些地下水條件不佳的內陸地區,如嘉義民雄、台南新營、永康、歸仁等地區地下水位亦低於海平面高度形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錐。 下降錐的存在不但顯示該區地下水巨幅透支, 同時還會改變區域地下水的流向,並成為污染物的匯聚之處,將影響區域性的水文環境,應嚴格持續監測地下水質。 文獻研讀(1.2) 嘉南平原深層地下水層中的碳十四同位素組成有偏低之情形,顯示這些碳十四同位素組成之地下水大部份均是上次冰河期(一萬年以前)所補助存留的地下水,這是地下水缺乏近期補助及儲存量大幅減少之重要佐證。 文獻研讀(6) 依據學理、自然與人類的習慣等條件考量,淺層地下水多為自由含水層(unconfined aquifer),其水質較易受到外界之影響,淺層地下水水質監測井設置,可用於潛在污染物之調查與預防。 文獻研讀(1.2.3.4) 淺層地下水常受到枯、豐水季節與鄰近地區淺層地下水抽用情形影響,水位高、低起伏變化極大,故設置時應對區域地質、土壤組成與該區域季節水位變化等進行適當了解研判,一般而言嘉南平原淺層地下水水質監測井設置深度以12-30m為適宜。 文獻研讀(7.8) 欲了解監測井附近之含水層透水性質,可利用ASTM D4044-91試驗規範求得。 微水試驗之原理,為利用一個定量水塊(slug)的水量在瞬間抽離或加入井內之地下水層中,使井內水位產生變化,藉由水位高程之變化,應用Darcy‘s law或Bouwer及Rice’s理論求得k值(滲透係數) 。 文獻研讀(7) k值亦可藉由地質概況粗略得表如下: 文獻研讀(6) 含時間變數之地下水問題,可用數學模式來描述。 數學模式主要含控制方程式,邊界條件和起始條件。 研讀心得及結論 地下水模式可廣泛分類為:地下水流模式與溶質傳輸模式 地下水流模式求解水頭分布-MODFLOW。 溶質傳輸模式求解受移流延散及化學反應影響之溶質濃度分佈-MT3D 。 研讀心得及結論 應用於現地之延散及化學反應理論需多加注意,否則會使溶質傳輸模式具不確定性。 研讀心得及結論 數學模式需大量資料,若無完整資料將使模式代價太高而致難以組合執行,而使模式毫無價值。 模式是扮演盲者(Blinders),全部依賴模擬者之操控,模擬結果亦受模擬者之影響,與模式本身無關。 研讀心得及結論 控制方程式需經過驗證,主要之驗證其描述地下水在多孔介質中流動的物理現象之準確性,由控制方程式所獲得之結果須由實驗室試驗結果或由現場之實測資料驗證。 參考文獻 1.費立沅、江崇榮、呂學諭、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