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明代官员蟒袍 明朝的九卿,指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 废中书省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位得到提升。 通政使:掌受内外臣民之奏章建言或举告不法等事。 大理寺: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复核。如遇重大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如遇特大案件,由上述三司会同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称为圆审。 都察院:最高监察机构,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依照十三省行政区,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监察区。 明朝还建立了御史出巡地方的制度,即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称巡按御史,俗称八府巡按。凡兼管一省行政和民政的称巡抚;兼管一省军事的称提督;兼管数省军、政、财的称总督,隶属于都察院。巡抚、提督、总督属于临时差遣性职务。 与都察院并立的监察机构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核中央六部及其它机构事务,还可参与廷议和重大案件审理。 锦衣卫、东厂、西厂,虽有一定的监察职能,实为特务机关,不属于正式的监察机构。 明朝地方行政系统为省、府(州)、县三级制。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仍习惯称省。当时除南、北直隶外,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即十三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为长官,主管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刑狱,纠劾不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统领全省卫所。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合称三司,三权鼎立,虽可避免地方专权,但又不易相互配合,所以朝廷往往派遣监察御史和部院大臣以总督、巡抚、巡按等名义协调各方。 省下设府(州),府下设县。 明朝的勋多授高级官员。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明朝的官品为九品十八级。 明初官员俸禄全部给米,偶尔发钱钞。明成祖规定,高级官员以俸禄的十分之四、五发给米,低级官员以十分之七、八发米,余皆发钞。 明朝官员的袍服,除颜色有区分外,对上面的绣花图案也有不同要求:文官绣鸟类,武官绣兽类。 明一品交领补服 第八节 清朝官制 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 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为朝廷最高级官员。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后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其职权扩大为参预全部军国大政。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一般以特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充任,领班的叫“首揆”。 军机大臣张之洞 清朝其他机构的设置和职掌,和明朝相似,只是理藩院为清朝特设。理藩院,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专门掌管蒙古、西藏及新疆各地少数民族事务,也分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如设俄罗斯馆等,咸丰时把外交、通商等职掌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朝的都察院同明朝一样,但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 清朝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州、厅)、县三级。 省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明朝属都察院的差遣职官)。总督一般管辖两至三省(四川总督只管一省)。总督又称“制军”、“制台”。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又称“抚军”、“抚台”。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简称藩台、藩司。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简称臬台、臬司。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 清朝的封爵分王爵与世爵。王爵也称显爵,是封给满族宗室的,世爵是封给功臣贵戚的。 清朝文武官员都分九品,每品有正、从,共十八级。 清朝官员的俸禄以俸银和禄米发给。除正俸外,还有皇帝赏赐的“恩俸”以及养廉银等。 清朝官员服饰的重要区别在于“顶子”和“补子”。顶子指帽顶上的帽珠。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帽珠质料不同。官员罢免时,先摘去帽子,因为帽珠是身份的重要标志。 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案,称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 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花翎。 清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响了清朝官员的服饰。清朝规定,官员在穿朝服时,都要在颈项上佩带108颗圆珠,称朝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