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 [文章编号]1001-5558 (2015)04-0142-08 ●张 勃 王改凌 摘要:敬老孝亲的文化诉求在传统社会的重阳节中并不突出,现在却成为重阳节的重要 主题。这一变迁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对重阳节的再次命名有密切关系,也紧紧关联着重阳 节命运的当代逆转,是激活传统并使之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珍贵样本。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显 示了再次命名的力量。再次命名,实质是文化重构,它既是一种文化唤醒机制,也是一种文化 转换机制,是当下一种激活传统并有助于其实现现代转换的重要方式。在传统复兴的情境 中,往往具有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再次命名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重阳节;老年节;再次命名;文化重构;现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86/ki.62-1035/d.2015.04.017 ①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 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目前关于 ② 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丁波、杜尚侠、杨琳均撰有以该节命名的专著,对重阳节作了系统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项目编号: 15BZW186)的阶段性成果。 ① 在一些地方,重阳节别有节期,如:江苏邗江,曾以九月初一日为小重阳,初九日为大重阳;湖南沅陵 一带,乡俗以九月十三日为小重阳,十九日为大重阳。 ② 丁波.重阳节[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杜尚侠.重阳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杨琳.重 阳[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9. 西北民族研究 2015 年第4 期(总第87 期) N. W. JournalofEthnology 2015.No.4 (Total No.87) N.W.J.E 张勃 王改凌·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 ① ② ③ ④ 此外,还有不少期刊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围绕重阳节的起源流变 、节俗形态 、节俗意义 、诗词文化 、 ⑤ ⑥ 域外传播 等展开探讨。在重阳节的当代生存和未来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但总体而言,与其他 传统节日相比,重阳节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对重阳节的当代变迁尚缺乏深度分析。 敬老孝亲的文化诉求在传统社会的重阳节中并不突出,当前却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节日是流变的传 统,变迁是节日发展史上的常态,历史悠久的重阳节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节俗活动,文化诉 求方面也有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重阳节的当代变迁似乎并不值得格外关注。然而, 与此前的变化不同,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是传统断裂后的重新接续,对其命运逆转具有非凡意义。而若将其放 在中国传统节日当代复兴乃至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中来看,重阳节的当下经历是一个传统被激活并有机融 入现代生活的珍贵样本。对它的分析,庶几可以为当下积极探索传统节日现代转换之路的人们提供具有启发 意义的思路。 一、传统社会重阳节的文化诉求 重阳节大约形成于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十分繁荣。传统社会的重阳节有着丰富的节俗活动和多样的文化 诉求。 1. 消灾避邪 有学者将避邪视为重阳节的起因。⑦笔者认为节日起源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很难全部归因于避邪,但这 并非否认避邪一直是重阳节重要的文化诉求。早在周处《风土记》中就已经提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