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 要 内 容 概述 免疫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免疫毒性试验方法与评价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进入体内尚未进入细胞的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少量的细菌或病毒等)主要由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而这些抗原一旦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细胞免疫来将它们消灭、清除了。 免疫毒理学概念: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1ogy)是毒理学与免疫学间的边缘学科,也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 反应的灵敏性 反应的复杂性 反应的选择性 免疫毒理学的开篇之作 Immune suppression as related to toxicology. Joseph G. Vos. CRC Crit Rev Toxicol. 1977 May; 5(1):67-101. Gordon G, Gibson R. Immunotoxicology. England: Academic Press, 1983 免疫毒理学的里程碑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mmunotoxicology: the Immune System as a Target for Toxic Damage, in Luxembourg in 1984. (CEC-IPCS) Mechanisms of Suppression:Disruption of innate immunity 二恶英的免疫毒性 靶器官:免疫系统 (胸腺) 低剂量二恶英即可攻击免疫系统。猴子暴露二恶英的浓度仅为10ng/Kg时,白细胞数量就会降低; 啮齿类动物,围产期暴露于TCDD会影响胸腺的发育,导致细胞免疫的持续性抑制。而且在围产期暴露比成人暴露引起的T细胞功能减弱更大、更持久。 二恶英的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能减少B细胞的数量; 间接作用: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 ( TCDD和相关化合物能干扰内分泌系统,改变糖皮质激素、性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的活性)。 金属的免疫抑制作用 铅、汞、镍和镉等金属与CD4+细胞的激活或引起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抑制有关: 铅: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 砷化物:患病毒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较高 缺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免疫记忆 影响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影响吞噬细胞和NK活性 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铅具有免疫毒性,在较低剂量可引起免疫功能改变,增加机体对内毒素和病原体的易感性 体液免疫:抗体减少、B细胞表面受体减少、免疫记忆丧失 细胞免疫:增殖分化障碍 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 汞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大剂量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免疫抑制 小剂量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与遗传因素和个体敏感性关系密切 与TH1/TH2失衡有关 以肾炎为主 抑制巨噬细胞分泌TNF 、NO 引起细胞凋亡 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的机制: 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而且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免疫功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大类。 直接作用 细胞毒作用 外源化学物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引起细胞死亡,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器官萎缩,免疫功能抑制。 对淋巴细胞成熟过程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骨髓干细胞 对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间接作用 内分泌素 TCDD和乙醇都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升高 环境因素 营养障碍 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与免疫反应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表现为生理性防御效应。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Skin Prick Test Immediate and Delayed Phases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性)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II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