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入门依旧削竹为丝 现已守艺一生 有匠人之实却不得匠人之名.pdfVIP

岁入门依旧削竹为丝 现已守艺一生 有匠人之实却不得匠人之名.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入门依旧削竹为丝 现已守艺一生 有匠人之实却不得匠人之名

14岁岁入入门门70依依旧旧削削竹竹为为丝丝 现现已已守守艺艺一一生生 有有匠匠人人之之实实却却不不得得 匠匠人人之之名名 传统手工艺虽然珍 ,但传承却很难,在将日本匠人捧至云霄的当代,我们不是没有 好的匠人,只是这些匠人缺少应有的关注,俞老就是其中一位。 (俞老手工削出的竹线) 14岁入门学徒,36岁削竹为丝,70岁的时候却只能等着这门手艺“绝于徽州“。 “一个 人,一辈子,一件事,做到极致”值得尊重,但即将失传的手艺、无后的匠人是“N代 人,N辈子,一件事,做到极致”不是一个人,一辈子就能做到的。等保下了他们,无 论是找“煮饭仙人”还是找“酱菜仙女”“麻酱仙子”“豆奶仙童”都随意 。 (俞老编织的传统竹编纹饰) (经由俞老上过漆的竹编,图中的竹篮可用于盛水、“竹篮打水不一定一场空”)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并非煮几十年饭,一辈子只干一件事这么简单。以竹编 为例:俞老不仅要掌握削竹为丝的技巧、记住各种纹饰、物件的编织手法,还得掌握漆 器工艺,为竹编“上色”。 篾匠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能是个陌生的词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篾制品在 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些许对传统工艺有兴趣的人依旧关注精工篾制品 外。大多数人即使接触篾制品,也只是将其当做“塑料袋”使用。但在三十年前,由于 国家的扶持、市场的需求,篾匠其实是一份“吃香喝辣的职业”,对于多数普通家庭而 言,成为篾匠是“过上好日子”的选择之一。 (俞老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时的工资单) 第一次见俞老,聊到80年代国家为发展传统手工艺,在屯溪办了一所“屯溪工艺美术 研究所”时,俞老从卧室拿出了一份工资表给我。用俞老的话说:虽然竹编很辛苦, 但是当时想学竹编的年轻人却很多,因为大伙都知道,只要潜心努力就可以拿一份丰 厚的薪水。 (图示:正在做竹编编织工作的俞老) 当时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扶持很大,以俞老所在的“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例, 他们的产品倾销日本 (与现在相反),并且有着一套优厚的鼓励机制。 (俞老年数已高,穿竹线时必须佩戴眼镜) 俞老让我看完工资单后,很自豪的告诉我:81年他还未正式进入“研究所”时 (车间 工),自主设计的“公鸡冠、母鸡冠”套件就为自己带来了1000元的额外收入,当时未 开发的屯溪老街临街小铺售价约为1000元,现今临街小铺租金为万元每月。 (甘老师的漆器每件已逾十万) 俞老的工资单最吸引我的是“甘而可“这个名字。当年同为”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职 工,如今已成为中国漆器行业的大师级人物,甘老师的”漆器工艺品“单件价位业已逾 数十万元,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在培养下一批传承者。 (俞老会将准备好的部件放在一起,尔后进行组装) 而俞老却依旧在一栋不起眼的民房中静静的做着竹编 (俞老竹编与四川青神竹编在制 作工艺上有区别)。 (俞老当时售卖的笔筒) 1990年,“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后,俞老将竹编挂在自行车上,骑着自行车走街 串巷、沿街叫卖。2000年,屯溪老街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俞老在老街摆摊售卖竹编日 用品。 (图示为半成品,卖走的是成品,更为精美) 俞老告诉我:摊位支起来没多久,就有一位上海游客以1400元“高价”买走了一只精编 竹篮。 (半成品细节) 我曾问俞老,数十年如一日的和竹子打交道不会累吗?俞老:他很喜欢竹编,而且这门 手艺一旦停下来,手就会“生”,手“生”再想编出作品就难了 (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从 选料到破竹再到编织,所有的工作都由俞老独自完成)。 (简易竹篮) 俞老也曾带过带徒弟,并且有很多人来拜师学艺,但学徒们跟学几年,掌握基本竹编 手法后便放弃了继续学习工艺竹编的机会 (工艺竹编学时久,学成后产品很难有市 场,徒弟们觉得不划算)。这些徒弟,回乡后虽然也做一些“竹编日用品”,但并未学 会俞老的绝活。 (简易竹扇) 俞老希望随着自己的竹编越来越受关注,至少有一位干了十余年基础活的老徒弟能回 来,跟着自己把最后的步骤学完瓜果盘。 (果盘) 2006年,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示,拿着俞老作品参与传承人申 报的“研究所”同事,位列其中。俞老得知后并未揭发,在老人家看来“年纪大了,手艺 不丢总能得到认可的。” 2014年我开始帮助俞老申遗前,俞老一直都未能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 为一直致力于文化保护,我很清楚各种套路。所以第一次见俞老,了解完大致情况 后,我就告诉俞老:不可以相信任何让你拿东西给他,尔后他帮你申请非遗的人,不 论他们如何夸大自己,说自己有怎样怎样的关系,只要想免费拿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